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所谓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和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联系实际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他们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都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述三项任务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识、智力、思想、观点与态度都交织在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之中。而各门学科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又有各自的重点。
(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一般来说,个性是指个体在发展和创造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的精神文化特性。广义的个性是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在自己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这种独具特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通过教学,要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陛,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