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4课程实施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1月28日

第四节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述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必须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二)课程实施研究的必要性
  关注和研究课程实施非常必要,这是因为:①不直接分析和了解课程实施过程,就不能知道实际发生的情况;②研究课程实施过程有助于了解为什么有的课程计划会成功而有的会失败;③不考察实施过程,就难以解释学生学习的结果。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作结构。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①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一)安排课程表
  时间安排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好课程表,既能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出发,又能体现出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每一门课程都处在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从而实现各门课程功能的协调化、整体化,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
  2.迁移性原则
  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
  3.生理适宜原则
  课程表的安排,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状态。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挥,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人体生物钟”规律。
  (二)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①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③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首页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