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1.4:课程改革现状和趋势)_第5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21日

  再次,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通过标准化考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调查、访谈等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再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形成学习情况报告,客观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
  最后.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六)、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开设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均衡科目结构,使传统优势学科的比例适当降低。使得课程结构中各科目间的比例较为均衡。同时,有利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增强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选择权.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
  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学科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改变长期以来接受学习的单一化、绝对化模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状况。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调动地方和学校主动开发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六)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