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五)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
1.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4)评价主体互动化:
(5)评价内容多元化;
(6)评价过程动态化。
2.功能
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
3.内容和目标——构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1)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首先,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①学科学习目标——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②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个人与社会责任等。
其次,设计评价工具,如:学业成绩评价表、学习过程评价表和学习态度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