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邓舸通报了第五届并购重组委完成例行换届,发布了中国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九个规范性文件(以上内容见网站要闻及公告栏目)。另外,还回答了记者关心的其它问题。
问:近日有媒体报道,为推进资产管理行业创新发展,提升资产管理行业核心竞争力,公募基金投资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宽至传统二级市场以外的领域,如非标、另类资产投资。请问证监会对此是如何考虑的?
答:目前,在传统二级市场以外,公募基金可以投资于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非公开发行在证券交易所转让的债券,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证券衍生品以及黄金合约等商品合约。
围绕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理财需求,我会将在《基金法》等法律法规范围内大力支持公募基金创新发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不断丰富基金品种、拓展基金投资范围。目前,我会正在研究基金参与融资融券、期权、商品期货等业务规则,探索推出不动产投资基金(REITs)等新基金品种。
问:有报道称,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将不会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出台,改为由证监会制定部门规章,请问相关情况如何?制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原则和思路是什么,有哪些考虑?
答:上述报道与事实不符。《证券投资基金法》发布后,特别是《中央编办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监管职责分工的通知》印发后,我会秉承大力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发展,对各类私募基金进行统一功能监管的思路,在与国务院立法部门沟通基础上,经反复论证和修改,研究形成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于去年征求了国务院13个部委意见,并在吸收意见修改完善后,于今年1月上报国务院。不久,国务院法制办即正式受理了《条例》,很快将《条例》征求了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各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业界的意见。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汇总各方面意见。
考虑到最近市场迫切期待私募基金运作有规可循,而《条例》出台有个过程,为加快贯彻落实《证券投资基金法》和中央编办的职责分工要求,适应私募证券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监管需要,促进各类私募基金健康规范发展,我们研究起草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拟以证监会部门规章形式发布实施。
当前,私募基金监管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照我会监管转型的总体思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适应私募基金发展的工作思路。其根本宗旨是:坚持适度监管,维护私募市场活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基本原则是:重在自律原则、底线监管原则和促进发展原则。即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不设置前置审批,仅采取事后登记备案的方式进行统计监测,主要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和功能,通过基金业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和行业标准,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从业人员进行自律管理,并建立全行业诚信体系,引导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从业人员提升规范运作水平。同时明确私募基金行业三条底线,确保私募基金规范运作:一是要坚持诚信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底线;二是要坚守“私募”的原则,不得变相进行公募;三是要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坚持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在适度监管的同时,通过加强服务和推动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各类私募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又快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