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它是中央银行凭借法律授权规定,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变动货币乘数,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信贷结构,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金融政策。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
2.再贴现政策
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
再贴现率主要着眼于短期。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能够影响商业银行资金借入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3.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1)直接信用控制。它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2)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三)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分为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的货币政策使过热的经济受到控制,证券市场将走弱,而松的货币政策则刺激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将走强。
1.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秩序混乱,这时被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时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2.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增加总需求。
三、收入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收入政策的含义及目标
收入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它规定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收入政策最终也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收入政策目标包括收入总量目标和收入结构目标。收入总量目标着眼于近期的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根据供求不均衡的两种状况分别选择紧分配政策和超分配政策。收入政策的结构目标则着眼于中长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着重处理积累与消费、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各种收入的比例、个人收入差距等关系。
(二)收入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收入总量调节政策有紧分配与超分配两种。紧分配政策导致社会可分配收入减少,除消费及实业投资外,可进行证券投资比例降低,使流入股市资金减少;同时企业居民收入增长率降低,使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不乐观,导致股价下跌。反之,实行超分配政策,可使企业居民收入增加,有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推动股价上涨。但超分配超越了一定界限,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又会对股市产生不利影响。
收入结构政策侧重对积累、消费、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以及各种收入比例进行调节。如财政收入、公共消费比例减少,企业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股市;反之,则产生相反效应。收入拉开差距,使社会游资比重增大,会强化股市投机,有利于股市上涨;反之,收入过于平均化,分散资金入市,则使股价走势相对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