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十三章)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2月26日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三)课堂气氛
  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一)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3.学生座位的分配。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所以,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对问题行为进行分类,角度不同,那么结论也不同。一种情况是,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另一种情况是把问题行为分成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三种类型。
  (三)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