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德育过程的矛盾:(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2)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3)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4)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3.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4.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③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2)正面教育原则。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②组织时间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③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①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②提出的德育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并序列化。③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①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承认过程性和差异性。②要根据现实有的放矢,切忌一般化。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①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15.德育的主要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16.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3)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4)品德评价法,是指依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5)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发展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6)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7)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