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一)掌握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特征
掌握“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
| 
 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 
 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该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 
| 
 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 
 该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 
| 
 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  | |
(二)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 
 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  | 
 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  | 
| 
 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 
 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 
(三)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 
 1.公共物品的融资  | 
 (1)政府融资(强制融资) 缺点: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 
| 
 (2)私人融资(或自愿融资) 缺点: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 |
| 
 (3)联合融资 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 |
| 
 2.公共物品的生产  | 
 (1)政府生产  | 
| 
 (2)合同外包 私人签约者可能是营利性机构,也可能是非营利性机构,不论性质如何,合同外包都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 
(四)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容易出多选题)
(1)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2)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3)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4)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2.公共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
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主要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的范围包括:
(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
(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
3.掌握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