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量上看,城市青年和困难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居多,就业的总量压力并未减轻,但其表现形式也会更多地融于就业结构性矛盾之中。
青年失业率高于整体失业率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在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产生的不匹配。其突出表现是,在一批劳动者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则难以招到员工。当这个两难问题超过一定程度时,结构性矛盾将上升为就业的主要矛盾。
我国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从2001年至2012年的12年间,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已从 0.71∶1逐年上升,2004—2009年年均为0.95∶1,2010—2012年连续三年年均为1.04∶1。这表明市场供求总量是基本相当的。
但进一步的观察表明,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却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特别是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从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年均1.5∶1以上,而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
其二,在市场就业机会平衡的状况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近3年更进一步加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16—24岁青年 失业率近三年来一直高于城镇全口径的失业率,并且从2011年1月以来呈逐月升高趋势,到2013年10月已达到9%以上,比2011年1月高3个多百分 点。
其三,2001—2012年的12年间,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25.7%持续上升,至2012年达到41.2%,上升了15.5个百 分点;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72.5%持续下降,至2012年达到57.1%,下降了15.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在十几年就业总量 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二产对就业需求比重的加大和三产对就业需求比重的缩小,都与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形成背道而驰之势,由此酿成结构性矛盾的加剧。
新生劳动力半数为大学生
就业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哪些因素导致的?报告认为,首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升级换代。
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要对涉及职工的转移安置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 能人才短缺。此外,由于科技进步、有机构成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 题。
其次,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导致劳动力流动新变化。一些中西部省份在省内务工人员的比例不断攀升,而到省外务工则下降。同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劳动力短缺现象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