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申论:招工、用工难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4年7月23日

  另外,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企业用人需求下降。聘用高校毕业生企业的比例,2013年一季度比2011 年一季度下降了二十几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当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占了整个劳动力市场新生劳动力的47%,而市场实际能提供的适合岗位却显得不足。

  报告指出,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如此尖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教育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的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正 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一直维持在六成以上,占新生劳动力近一半的大学生根本无法与市场六成以上的中低端需求相对接。

  此外,人口结构变化也导致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减少;在新生劳动力供给方面,大学生将占据50%左右的水平,并成为一种常态;农民工总量特别是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增速将进一步减缓,并逐步趋于稳定,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无限供给进入尾声。

  结构调整需向服务业倾斜

  结构性矛盾突出,既会影响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也会影响就业质量的提高。

  如何有效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报告指出,应借鉴吸收国际好经验,逐步形成有效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政策框架和相应的措施办法。

  教育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从源头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包括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在职员工的技能尤其是技术人员和管 理者的水平,造就一支新的高素质的产业大军。还要重视以培养实用技术技能为主线的教育体系,一方面能够快速回应产业企业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根据需求灵活地 进行调整。


首页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