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讲义:(第二章第二节)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4年10月11日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基础

  宏观经济学旨在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运行表现,包括整个国家的产出、就业和价格;并以此区别于关注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重点关注整个经济的短期波动(经济周期)和长期变动趋势(经济增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减少短期波动的影响,保持经济稳定及长期增长提供依据。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包括产出、就业和价格,分别通过不同指标加以衡量。

  (一)产出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产出最全面的指标。

  (1)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的GDP。实际GDP则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如2010年价格)来计算。实际GDP被广泛用来监测一国的增长情况。

  (2)三种GDP统计核算方法。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1)从生产方面统计GDP(生产法):对经济中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进行加总。所谓增加值是企业产出价值减去企业购买的中间产品价值。对于整个经济来说,所有企业的增加值之和必定等于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三产业(企业)增加值

  2)从收入方面统计GDP(收入法):统计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合,加上折旧和政府间接税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

  3)从支出方面统计GDP(支出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汇总。

  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

  (3)潜在GDP。潜在GDP是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它由可获得的投入(资本、劳动、土地等)及技术效率决定。它是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国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潜在GDP多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因为劳动和资本等投入以及技术水平的变化是缓慢的。相反,实际GDP会由于消费模式、经济周期以及经济政策等变化出现较大的变动。

  2.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3.其他衡量产出与收入的指标

  (1)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净产值(NNP)=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2)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它体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

  (3)个人收入(PI):一国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个人一年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它是国民收入进一步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红利+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收支付

  (二)就业与失业的衡量

  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国经济利用自己资源的情况。由于劳动是任何经济的主要资源,从而充分就业是各国经济决策首先关注的目标。就业情况的变动和实际产出变动趋向一致:当实际产出上升时,对劳工的需求上升,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当实际产出下降时,对劳工的需求下降,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

  1.就业、失业的统计概念

  (1)统计方法。美国劳工局采用“人口调查随机抽样法”来收集每个月的就业资料,每月走访60000个家庭,以反映美国的就业状况和变动态势。调查将16岁及16岁以上的人口分为四组:

  1)就业状态。正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因病、因假或因罢工而缺勤者也算就业。

  2)失业状态。包括未被雇用而正在主动寻找工作或正在等待重返工作岗位的人。

  3)非劳动力。包括已退休者、因身体不佳不能工作者,在家里操持家务者、没有主动去找工作者。成年人口的34%属于该类。

  4)劳动力。处于就业状态的和失业状态的人口属于劳动力。

  (2)失业率的概念。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率。也就是说,失业率所衡量的是想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


首页 1 2 3 4 5 6 7 8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