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手工算量漏算多,少算5%也平常
工程量计算本身是一件十分枯燥、繁琐、有难度又很机械的工作。而经营工作中的合同管理、谈判、招投标等更具创意更有挑战性,经营人员也更喜欢做这些工作。
现在工程结构越来越复杂,曲线、曲面构件稀松平常,弧形构件曲线曲面构件相交的实体扣减数学难度很大,一个数学博士也不一定能精确计算,平时预算人员大都采用估算。我们做过很多次关于鲁班锁实体计算的计算准确性测试,结果70%以上的人算出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少5%以上,其中很多是搞了预算一二十年的老法师。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常做预算的人知道要三维实体扣减,问题是扣的次数往往多了,使实物量少算。
上面说的是工程量计算难的问题,另一个是烦的问题。整个工程实物量有很多小项目,漏项是手工预算中的常见病。已进行计算的项目中,又会漏掉很多处,如土建中按构造设置的计算项目,钢筋工程中加筋、插筋、腰筋、加强筋等很容易漏算。很细心、很有耐性才能做到少漏算、不漏算。诡异的是,你漏算的部分,若审价单位是手工算量,也会犯同样的问题,错错得对,钱就这样少掉了。
当前各建企做预算的多是年轻人。年轻人心浮气躁,最烦的是机械性、没有创意的重复劳动,反复列算式,反复加减乘除,反复按计算器,做好这项工作确实勉为其难了。那怎么办?又烦又难的事交给机器——电脑去办,计算规则设置好,电脑既准也不会漏算,让年轻的造价人员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笔者走访过很多审价人员,他们都反映过一个问题,承包单位提供的量单往往少于软件算的,原因在于手工计算漏项太多。很多建企经营主管作了电算、手算并多次比较,均发现手算往往比电算量小,原因也是手工漏算、错算多。
3)现场供货商常飞单,工程结束才有数
大量的调查表明,工地现场供应商飞单问题使项目利润遭受巨大损失。飞单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内外勾结。市区工地材料一般要在晚上进场,由于晚上不可能配较多验收人员,验收人员易被收买,少进多报。另一种飞单是材料供应商、运输单位单干,在包装捆扎上做手脚,大宗商品点货不易,不能每件拆包验收,就有不法商家和承运商从中做手脚,送货量与单子不符,因验货困难未被发现。
4)限额领料有流程,数据不畅成空文
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行业人士都清楚控制现场损耗是很重要的,领料的事前控制是用料损耗控制最有效的措施,虽然清包合同中有材料损耗奖惩措施,但如果过程中不事前控制,清包队伍的人工费甚至不够罚的,就无法执行合同,矛盾会激化。只有事前通过限额领料程序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