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九章)_第3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4月10日

第三节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导向性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2.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 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 的德育原则。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
  (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
  (1)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二、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其具体方式有:
  1.讲解法
  采用这一方法要求教育者做到:
  (1)认真研究学生,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2)充分挖掘典型材料,力保德育的思想性、科学性。
  (3)选用正确方法,确保德育的实效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谈话法
  这是教师就某一思想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使学生明白事理的方法。
  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
  (1)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2)谈话要富有启发性。
  (3)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提问的习惯,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坚持真 理,勇于改正错误。
  (4)谈话过程中要有师生地互动交流,教师不要漠视学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切 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5)个别谈话要经常广泛地进行,以免学生误解个别谈话的意义。
  3.讨论法
  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一个或某些思想道德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辩论和探讨,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方法,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运用讨论法应注意如下要求:
  (1)确定好讨论题目。
  (2)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和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及时修正学生的错误。
  (3)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评价和总结。
  4.阅读指导法
  这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报纸、杂志和文件,以领会和掌握思想道德知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方法。
  运用阅读指导法要求我们:
  (1)要教会学生阅读政治课本。
  (2)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学科课本。
  (3)要课内外结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阅读经验交流座谈会。
  (二)榜样示范法
  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情感陶冶法
  它是只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1.创设良好的情景,如美观、朴实、整洁的学生、生活环境;团结向上、民主平等的班风、校风;清洁、舒适、雅静的家庭学习、生活必需品环境及民主和睦、文明上进的家风等。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四)品德评价法
  它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
  运用品德评价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
  1.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五)实际锻炼法
  它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运用实际锻炼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与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