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课程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2年12月28日

  12.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3.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
  15.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6.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7.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18.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1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3.教科书的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4.国外课程改革趋势:(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创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25.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首页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