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就近:美工区由于经常需要用水,最好离水源近一些;科学区、运动区需要自然的光线,而且经常需要将活动延伸到户外场地,最好选择向阳和接近户外的一面。
5.方便通畅:教师要合理利用活动室的每个角落。充分发挥活动室内设施的作用,保证活动室内的“交通”畅通无阻。积木区、娃娃家等区域活动量较大,最好有一大块宽敞的地方;活动室的中央和各个门口最好不要设置活动区:活动室和寝室合一的班级,可以用两排床在活动室后半部分隔出三个区,用钢琴、柜子在前半部分隔出三个区。中间部分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再开设其他区域。
每个区都形成自上至下的三块:上面是与区域相对应的主题墙饰,中间是与儿童同等高度的操作墙面,下面是一个宽敞的可供儿童活动的区域。最好在活动室中留一块供集体活动用的场所,当然不一定要单独开辟。同时,不要让活动区出现“死角”,教师的视线要能随时看到任何地方,这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总之,丰富的活动区域应该给儿童更大的选择余地,合理的布局应该使整个活动室看上去整洁有序,井井有条,畅通方便。
(二)活动区布局的基本程序
1.确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我们要根据儿童人数与活动室面积来决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一般来说,幼儿园的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5~7人,如活动室面积为60平方米。30名儿童,就需要设置6~7个活动区。当然这只是理想状况,活动室的结构也影响到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比如,活动室的面积较大,但是门和走廊太多,致使过道占去相当的空间。另外,经费匮乏、材料稀缺也会导致有些活动区徒有虚名,这样倒不如改成不需要太多投资的其他活动区。
2.确定各区的空间位置。
3.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是正式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条件。
4.了解心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理解教师的态度、言行在幼儿心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