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活动目标的考虑
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一定要具备目标意识,做到心中有目标,无论在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学活动反思都应以目标为行动指南。
(一)教育活动的目标分解
根据《规程》的保教总目标、新《纲要》的领域目标和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逐层分解落实于儿童的实际发展上: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领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首先要在总目标的理念下选择内容,并结合领域目标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班儿童的实际发展状况,从而根据学期目标、月(周)目标,全面详细地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活动来。
具体活动目标是总目标、领域目标、年龄目标、单元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它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具体活动目标是通过本次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某些具体的发展。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原有水平和能力、活动的内容和性质,从学前儿童的认知经验,培养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来设计。
(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要全面,避免单一、片面。教师拟订具体教学活动目标应尽可能全面,包括认知经验、情感态度、技能、能力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是否促进学前儿童认知经验、情感态度、技能、能力的全面发展。
2.表述语言要应明确具体,操作性要强,便于评价,避免目标过大,表述笼统,教师难以把握。教师拟订具体教学活动目标表述笼统,大而无当,似乎实用于所有的该领域教学活动,如“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等。但这样的表述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既不利于教师教学中的明确实施,也不便于教学评价。
3.目标表述最好统一角度。如用儿童行为目标方式来表述。避免角度混杂,教师与儿童混同表述,或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操作和评价。
4.总体设计应充分考虑本班实际和幼儿个体水平。教师设计目标时应对本班幼儿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所制定的目标要切合班级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同时针对各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次设计个别性目标。
如看图片说话教学活动,教师在拟订符合本班儿童发展一般水平的目标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的个体差异,设计了“看图较完整地讲述故事”(高)、“看图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中)、“看图片说一段话”(低)三个层次的目标。如果教师对儿童的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做得不够,或对每一个儿童实际发展状况缺乏细致的了解。就不能根据儿童能力水平高低设计出高、中、低不同层面的目标,就不能通过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