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考核精要:第五章学习迁移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6月22日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二)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三)经验类化说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一点比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四)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一)认知结构迁移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任何有意义
  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都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二)产生式论
  这是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的迁移理论。他们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迁移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先前学习和源问题解决中个体所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
  (三)情境性理论
  这是以格林诺为代表提出的迁移理论。他们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