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1009--1066),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苏辙(1039—1112),苏拭之弟,人称“小苏”。北宋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著有《栾城集》。
王安石(1021--1086),今抚州东乡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曾巩(1019--1083),今江西人,北宋文学家。曾巩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
2.元代文学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1)杂剧
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杂四大家”。
关汉卿(约1220--1300),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郑光祖,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墟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其作品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四人中,关、马、白三人都活跃于元代初年,唯郑光祖较晚,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
白朴(1226--1306),今山西河曲县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马致远(约1251-1321),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长,名气大,有“曲状元”之誉。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独具匠心,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
(2)散曲
散曲是元代新兴的-种诗体,它既可以像诗、词-样用来抒情写景,又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曲词),曲的另-种形式。散曲吸取了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马致远是那个时代具有最高成就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