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在企业成立之初或某会计期间的期初,会计等式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企业陆续取得了收入并发生了相应的费用。收入一般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即企业在取得一项收入的同时,其资产也相应增加或负债也相应减少;与收入相反,费用则一般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即企业在发生一项费用的同时,其资产也相应减少或负债也相应增加。收人使所有者权益增加,而费用则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因此,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期末结账之前),会计等式可以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无论经济业务多么复杂和千变万化,它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化,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某个会计要素内部两个项目一增一减,会计等式保持恒等关系;
(2)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增加,会计等式保持恒等关系;
(3)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减少,会计等式保持恒等关系;
(4)会计等式右边的两个要素项目一增一减,会计等式保持恒等关系。
四、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与基本财务报表的关系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即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既是会计核算内容的基本分类,也是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基本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因此,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相应地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利润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根据我国《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以将上述六大会计要素划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第二组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与利润,也称为利润表要素。资产负债表一般有两种格式:报告式和账户式。账户式的资产负债表一般是在报表左方列示资产类项目,右方列示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从而使资产负债表左右两方平衡。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也称为利润表、收益表。由于它反映的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形式,因此,利润表是一种动态报表。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次序,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收入、费用和利润项目予以适当分类、汇总和排列后编制而成的。利润表实际上就是“收入一费用=利润”的表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