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战略循环。
(一)战略分析(回答“企业的目前状况”)
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确定在战略选择步骤中的具体影响因素。战略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外部环境分析。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状况)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将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
(2)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可以从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等几个方面展开。战略分析要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地位,具有哪些资源以及战略能力;还需要了解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期望,在战略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这些利益相关者会有哪些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对企业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制约。
【提示1】波士顿矩阵、通用矩阵、SWOT分析都是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
(二)战略选择(回答“企业走向何处”)
企业在战略选择阶段要考虑可选择的战略类型和战略选择过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可选择的战略类型
(1)总体战略选择。总体战略选择包括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收缩战略三种基本类型。
(2)业务单位战略选择。业务单位层面的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三种基本类型。
(3)职能战略选择。职能战略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生产运营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信息战略等多个职能部门的战略。
2.战略选择过程
约翰逊和施乐斯在1989年提出了战略选择过程的四个组成部分:
(1)制定战略选择方案。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越好。企业可以从对企业整体目标的保障、对中下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企业各部门战略方案的协调等多个角度考虑,选择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或上下结合的方法来制定战略方案。
【提示2】三种战略制定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战略制定中对集权与分权程度的把握。企业可以从对企业整体目标的保障、对中下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企业各部门战略方案的协调等多个角度考虑,选择适宜的战略制定方法。
(2)评估战略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通常使用三个标准:一是适宜性标准,即考虑选择的战略是否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克服了企业的劣势,是否利用了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将外部威胁削弱到了最低程度,是否有助于企业实现目标;二是可接受性标准,即考虑选择的战略能否被企业利益相关者所接受;三是可行性标准,即考虑企业是否有相应的资源和能力来实施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