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两个指导意见的区别和时间,不要弄混。
(二)股票发行方式的变化
当前股票发行共有网上发行和网下发行两种方式,网上发行主要是针对公众投资者,网下发行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
1.1984-1992:自办发行。特点是:面值不统一,没有承销商,发行对象是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
2.1991-1992:有限量发售认购证。弊端是易发生抢购风潮,如深圳“8.10事件”。
3.1992:无限量发售认购证。上海率先采用无限量发售认购证摇号中签方式。特点:认购量不确定,认购成本高。
4.1993:无限量发售申请表方式与银行储蓄存款挂钩方式。特点: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吸引社会闲资,但出现转售中签表现象。
5.1994:上网竞价发行。只在94年哈岁宝等几只股票试行。
6.全额预缴款、比例配售、余款即退或转存。特点:占用资金时间短,资金效率高。
7.1996以后:上网定价发行。
8.1998:基金及法人配售。
9.2002: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
10.上网发行资金申购:2006年5月20日,深、沪交易所分别颁布了股票上网发行资金申购实施办法,股份公司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采用上网资金申购方式公开发行股票。2008年3月,在首发上市中首次采用网下发行电子化方式,标志着我国证券发行中网下发行电子化方式的启动。
有限量发行认购证方式、无限量认购申请表摇号中签方式、全额预缴款方式和与储蓄存款挂钩方式属于网下发行;上网竞价方式和上网定价方式属于网上发行。(多选题)
(三)股票发行定价的演变
1.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司无发行定价权,发行价格基本由证监会决定,采用固定的市盈率。
2.1994年:竞价发行(只试点),大部分还是采用固定价格的方式,由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市盈率来确定新股价格。
3.2005年1月1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制度,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及其保荐人,应通过向询价对象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这标志着着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初步建立。
4.2006年9月11日、9月19日施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细化询价、定价、证券发售等环节的操作。
《关于修改的决定》2010年11月1日施行,目的是与指导意见一致。
新增内容:《关于保健机构推荐询价对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障股改第二阶段工作。
例题:2005年1月1日试行( ),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