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城乡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解决住房问题,加快解决城市低收人家庭住房困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
(四)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本领,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体制机制。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决依法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继续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一)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绝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改革”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瓦解、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甚至国家解体,主要原因就是放弃了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社会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认真借鉴国外发展市场经济的有益做法,又积极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新方式。
(二)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推进改革
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把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同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考虑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既锲而不舍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向前推进,使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情况,反映客观规律。
(2)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把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使改革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切,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供给、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舆论引导、干部实绩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3)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4)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