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年12月1日,乙公司购入一条需要安装的生产线,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生产线价款为10 00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 700 000元;发生保险费25 000元,款项均以银行存款支付;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
(2)2006年12月1日,乙公司开始以自营方式安装该生产线。安装期间领用生产用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和计税价格均为100 000元,发生安装工人薪酬50 000元,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该原材料没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2006年12月31日,该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当日投入使用。该生产线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132 0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4)2007年12月31日,乙公司在对该生产线进行检查时发现其已经发生减值,可收回金额为8 075 600元。
(5)2008年1月1日,该生产线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25 6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6)2008年6月30日,乙公司采用出包方式对该生产线进行改良。当日,该生产线停止使用,开始进行改良。在改良过程中,乙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工程总价款1 221 400元。
(7)2008年8月20日,改良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并与当日投入使用,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102 0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08年12月31日,该生产线未发生减值。
乙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6年12月1日,购入生产线
借:在建工程 11 725 000
贷:银行存款 11 725 000
(2)2006年12月,安装该生产线
借:在建工程 167 000
贷:原材料 1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7 000
应付职工薪酬 50 000
(3)2006年12月31日,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投入使用
借:固定资产 11 892 000
贷:在建工程 11 892 000
(4)2007年度计提折旧
生产线2007年度折旧额=(11 892 000-132 000)÷6=1 960 000(元)
借:制造费用 1 960 000
贷:累计折旧 1 960 000
说明: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2006年12月31日,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投入使用,所以从2007年1月开始计提折旧。
(5)2007年12月31日,确认减值损失
生产线应确认的减值损失=账面价值(11 892 000-1 960 000)-可收回净额8075600=
1 856 4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 856 4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 856 40
说明:2007年末要先计提折旧,确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然后考虑固定资产减值。
(6)2008年上半年计提折旧
2008年上半年折旧额=(8 075 600-125 600)÷5÷2=795 000(元)
借: 制造费用 795 000
贷:累计折旧 795 000
说明:2008年的折旧是以2007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8075600元为基数进行计提的。
(7)2008年6月30日,将生产线转入改良
借:在建工程 7 280 600
累计折旧 2 755 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 856 400
贷:固定资产 11 892 000
借:在建工程 1 221 400
贷:银行存款 1 221 400
说明: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要照提折旧,次月开始不计提折旧,所以2008年6月要计提折旧。
(8)2008年8月20日,改良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投入使用
借:固定资产 8 502 000
贷:在建工程 8 502 000
(9)2008年生产线改良后计提折旧
2008年生产线改良后折旧额=(8 502 000-102 000)÷8×4÷12=350 000(元)
借:制造费用 350 000
贷:累计折旧 350 000
说明: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所以从2008年9月开始计提折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