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及学法设计:
(1)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理清思路,把握整体内容,讨论课文有关段落和难点。
教师活动及教法设计:
(1)布置学生预习相关材料。
(2)指导学生朗读、分析、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和感情。
(3)结合作家作品等写作背景,点拨学生解决疑难。
(4)出示思考题调动学生思维。
(5)展示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一)导入语的设计:郁达夫先生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北国之秋蒙上了一层清、静、悲凉的色彩,那么作者是抓住哪些画面来突出这些特点的呢?作者深深眷恋的北国之秋为什么却蒙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二)重、难点的解决途径及方法
提问学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然后指导学生总结概括为:庭院赏秋图、落蕊知秋图、寒蝉报秋图、雨后话秋图、佳果绘秋图
接下来欣赏故都之秋的几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用课件展示“故都之秋”的几幅图景,并让学生加以描述,然后让学生感悟画面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这样安排,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画面,使本已生动的文字更有一种质感,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
在欣赏“庭院赏秋图”时,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作者写北平秋景,为什么不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而只依次点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之类的,而重点是写“租一椽破屋来住,清晨静观(听)天色、日光、鸽声、牵牛花”?(同时对应以上景点用课件播放图片,从而让学生可以从直观上感觉到它们之间的不同)问题2:作者在这幅图中所写之景都有哪些?是怎么描写的?写出了秋的什么特点?(用课件将要点打出来)给学生看图讨论思考的时间,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明确答案:1、①是作者的思想决定的。在杭州过得是一种隐逸生活,(所发背景材料中有介绍)追求的是“清”“静”的生活情趣,兼之有孤独,郁闷的内心感受,故所取之景都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如果写热闹的颐和园,写火热的香山红叶就不合心境。②著名风景,很难挖掘,而平常景象,挖掘后能平中见奇,写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也更显作者平民化情怀。2、屋:一椽 破(平民化);天色:很高很高、碧绿 (清爽);驯鸽的飞声:听得到 (讲到此穿插问题:为什么能听到飞翔的声音?明确:因为静,所以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恰恰是借驯鸽的飞声写出了秋晨之静);日光:细数 一丝一丝 (心静);牵牛花: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最下 (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调,恬淡、孤独、清冷); 秋草:疏落 细长(穿插问题:可否换为浓密、肥胖?明确:不可以。因为它稀疏零落、枯瘦憔悴的形态、色彩更显秋之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