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参考题及答案六_第4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6年7月20日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该单元的选文为科普文,运用科普文这种写作题材进行创作,超出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教学目标的相关规定,对于高中生来说,难度较大。

  2.【答案】A。解析:《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一篇著名的杂剧;《雷雨》是曹禺著名的话剧作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作品。A项,《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一部著名小说;B项,《茶馆》是老舍的一部话剧剧本;C项,《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一部戏剧作品;D项,《赵氏孤儿》是纪君祥创作的一部杂剧。题干和B、C、D项中的作品都为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或话剧作品。故A项不满足推荐要求,当选。

  3.【答案】A。解析:“广告语的是是非非”“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是苏教版选修课中的一个专题,属于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故A项当选。

  4.【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A项中的“廷”名词做作状语,意思是“在朝廷”。B项中的“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C项中的“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D项中的“上”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上”。

  5.【答案】D。解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使用何种导入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充分分析课文内容、学生情况及所搜集的资料.然后再根据课堂实际灵活使用。好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为课文教学奠定多方面的基础。背景知识导入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起到教学导入应有的效果,关键看教师如何处理。

  6.【答案】A。解析:词眼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分析这首词的具体内容可知,教师要求学生找到的动词是:立、看、怅、问、忆、记。而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故可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动词,其主旨是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词的线索。

  7.【答案】C。解析:首先,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在教学中,三维目标同等重要,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8.【答案】D。解析:第四题设计意图表述不准确,第四题是一道拓展题,意在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挖掘主题。

  9.【答案】D。解析:教师的作业是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辛诗的语言风格是豪放大气的,让人读之有大气磅礴之感,一气呵成,这便是辛诗的美。学生要从诗中发现辛弃疾诗歌豪放大气的美,逐渐培养审美情趣和探究美的能力。辛诗中又充满了作者的充满爱国情怀,同时也夹杂着作者怀才不遇的失落。因此,学生要从中关注辛弃疾诗歌的情感的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D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在词作中没有体现出来,故D项错误。

  10.【答案】A。解析:课堂结语是升华课堂感情、让语文课散发光彩的最后契机,是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这段教学结语,就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功能: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B项说法错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不能说是在结束语中达成的。C项,说法太笼统,且落脚点错误。结束语虽然总结了文本写作特点、本文内容等,但落脚点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生启发上。D项,“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11.【答案】C。解析:任何教学都是围绕课文展开的,都是基于教学目标基础之上的教学,课堂小结虽然可以发挥拓展作用.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广度,但是也必须是基于文本内容之上的拓展。这位教师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意在提醒学生不要忘了发散迁移的基点——文本,而不是随意地去发散。故C项错误.当选。

  12.【答案】B。解析:教师阐述王国维的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评析《扬州慢》这首词,而不是舍本逐末评析王国维的评价。故针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使学生的发言集中到文本的鉴赏和评析上。B项说法错误,当选。

  13.【答案】D。解析:分析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不难发现,虽然在写作对联这个环节上,教师没有先人为主地讲解写作要求,但是在讲解文本内容时,教师却引入了对联的相关知识,故这里没有必要进行再次讲解。且这里教师选择用自己的示范写作作为指导,这样避免了单纯讲解的枯燥性,教师有效的写作示范,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在。

  14.【答案】C。解析:从教学内容分析来看,这是教学的初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蔺相如的形象进行初步分析,不能说是完成了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且这里是综合分析,而没有进行任何比较分析。

  15.【答案】D。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据此可知D项错误,这里应为形成性评价。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评析:

  本教学设计以“现在周朴园到底还爱不爱鲁侍萍?”来设置矛盾,直入主题,体现了“长文短教,浅文深教”的教学机智和“优秀教师把复杂内容简单化,平庸教师把简单内容复杂化”的教学取舍艺术;同时一问激起千层浪,充分体现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广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景中不断释放.在交流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自信,并且形成一种阅读的期待、对话的期待。同时,在教师“导”的引领及画龙点睛的点拨下,学生闪烁着个性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聚汇、交流、碰撞。进而激发了情趣盎然的“生成”,使生本、生生、师生的多重对话,成了课堂教学最美的风景,戏剧教学的重点“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个性”在理性的探究交流中,也就呼之欲出了。

  (2)如何设置课堂提问:

  ①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有高度和深度;

  ②教者要熟悉文章的思路和布局,对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处及知识训练项目更要了然于心,成竹在胸;

  ③备课时多想想:哪些问题该问?怎样问?要问出什么来?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会“精”而不繁,“深”而可及,教学目标才会明晰化.教学环节才更简洁化。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④段中的错别字为“寂僚”中的“僚”,应改为“寥”。第⑤段中的错别字为“宏篇巨制”中的“宏”,应改为“鸿”。

  第④段中的病句为:

  书之春是诗词赋的季节啊,她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变得纯真而高雅。

  最后一小句缺少谓语,应改为:

  书之春是诗词赋的季节啊,她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变得纯真而高雅。

  18.【参考答案】

  本文亮点之一是立意新颖,思考深刻。学生能够避开一般构思,而从书市现状写起,表达对健康读书生活的神往和对现实没有良好读书生活的批评。这是一个许多人都能感受得到,但是没去细致思考,更可能写不出的问题。该学生能在紧张的考试时间里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清晰地表达出来,显示了思考的新颖和深度。小作者的思维触角很敏锐。从一则有关书店老板的事情,马上想到了书市的不正常现象,由此生发出对健康读书生活的向往和对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读书的痛心。表述不温不火,却耐人思考。

  亮点之二是体现了较为丰厚的积累。小作者在考场上能写出那么多的作家、书名和实例,本身就表现了其宽广的阅读面和较为丰厚的知识积累,这也正是小作者能够这样善于思考的主要原因。一个没有良好读书体验的人,很难有对读书生活的深层思考;没有深切体会,很难感受到不能读书的痛苦,这就是语文素养的体现。教育如果不能让学生读书,那绝对是失败。

  亮点之三是文章结构很有章法,首尾圆合,扣题紧密。文章从高雅文人的冬天到了起笔,自然想起那文人的春夏秋该是怎样的话题,待写到冬天,又由前面的铺垫,自然想到“我”的设想,实际这是委婉表达对好的读书环境的渴望——对春天的渴望。但是现实却是连“我”这不是高雅文人的人也感到寒冷,既照应开头,又把意义推广一层,显示出了写作厚度。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主要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变色龙似的人物的典型性,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分析课文的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变色龙式的人物的本质的认识,对课文特定历史背景的认识。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20.【参考设计】

  导入语: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有一种变色龙.它会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课堂导入方法:

  (1)提问析题法;(2)悬念导入法;(3)故事、实例导人法;(4)活动导入法;(5)以旧引新法;(6)视听导人法。

  (从中选择五个作答即可)

  21.【参考设计】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奥楚蔑洛夫的“新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小说中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小说开头。新的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第二次:听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借口天气热,脱大衣,以“脱大衣”掩盖自己的狼狈。

  第三次:听到人群中有人肯定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为自己的言语的冒犯而恐惧不已,吓得浑身发抖。因而又要巡警给他穿上大衣。

  第四次:小说结尾。“裹紧大衣”。奥楚蔑洛夫担心丢掉官职,因此他不寒而栗,情不自禁地要“裹紧大衣”。

  关于军大衣这一细节的描写,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2)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手指头,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相关语句: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

  总之,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跃然纸上。

  (3)三次提到法律有何作用?

  第一次在第7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第二次在第12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通过人物语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是:宪兵就是法律,对沙皇法律又一次进行了尖锐讽刺。第三次在第17段,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的虚伪。总之,三提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还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4)联系围观的群众和当时的环境,可以看出俄国社会的哪些弊病?

  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

  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首页 1 2 3 4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