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6年6月28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学习完《丑小鸭》—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海的女儿》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农夫和蛇》

  D.《小海蒂》

  2.在某版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写雨的诗句并对应诗人,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甫《江南春》)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D.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3.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重要文言实词“病”的不同意思,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之病在肠胃”,句中的“病”是动词,“得病”的意思(《扁鹊见蔡桓公》)

  B.“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句中的“病”是动词,“使……成病态”的意思(《病梅馆记》)

  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句中“病”是动词,“担心,忧虑”的意思(《论语》)

  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句中的“病”是形容词,“困苦”的意思(《捕蛇者说》)

  4.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指出,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为了佐证这一论述,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汤显祖—《牡丹亭》—明

  B.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明

  C.吴敬梓—《儒林外史》—清

  D.蒲松龄—《聊斋志异》—清

  5.在教学《雷雨》一课,引导学生分析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用“多余人”对其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多余人”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意义。为了佐证这一理论,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奥勃洛莫夫

  B.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C.普希金—《驿站长》—驿站长

  D.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6.在教学某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和孔子、孟子相关的知识。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学而》

  C.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

  7.学习鲁迅《社戏》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民俗与文化艺术”的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  )。

  A.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B.冰心《观舞记》

  C.杨朔《画山绣水》

  D.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8.学习完某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说“屏”》等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说明文的常见方法,并举例说明,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句中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B.“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1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一个罕见的强龙卷风,行程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1 980人受伤。1956年9月24日上海出现的一个强龙卷风,把11万公斤重的储油桶轻轻地举起,抛到15米高的空中,而后落在120米远的地方。”这句话中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

  C.“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有悠久历史”的特点

  D.“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句话使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实有力地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9.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10.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11.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小说基本知识;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③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以及相关练习,来掌握推知文章主旨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步:教法说明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

  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第三步:学法说明(按“听一看一想一写”的步骤进行)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行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第四步:巩固学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进行的教学设计,以下对其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

  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

  12.某教师在教学《信客》一课时,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余秋雨为什么写一份已经消失的职业?”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引领学生不停留在课文表层,读懂作家寄予的人生理念

  B.意在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关资料,扩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C.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D.意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反思自己的职业倾向,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猫》这篇文章文字浅,但蕴涵深,对于“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意见不一。今天我们就从归纳文章主题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学生独立思考10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活泼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师:好,你的观点很有新意。

  生3: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适当地注重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师:有道理。

  生4:从家里儿女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或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生5:三只猫都是社会的弱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因此,作为社会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师:你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题,很好。我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两种看法,一是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达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做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课文《猫》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B.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14.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作者把自然的景物当成自己的亲朋好友,所以我们的课题是“山中访友”。在文中也有一些人称的变换,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

  师:分析得准确。这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亲切、自然。

  生:饱含热爱赞美之情。

  师:好,就请大家带着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来朗读第5段。大家先自由练习,待会儿请同学读给大家听。

  (师指定六位同学分别朗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的句子。多媒体播放舒缓的古筝曲.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力,用饱含爱的心声,与溪流、白云、瀑布对话吧!请男生齐读描写悬崖、瀑布、云雀的句子,女生齐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的句子。(多媒体出示朗读课件,学生朗读)

  师:(竖起大拇指)太棒了!

  师:假如你们是山中的白云大嫂、云雀弟弟、老桥……你们又想对游人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

  生:假如我是太阳,我会对游人说:我是绚烂的太阳,我能驱散阴霾与黑暗,能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能赶走严寒与孤独,能给人以温暖和热情。

  师:同学们想象丰富。语言也美。

  师:让我们一边欣赏山中美景,一边展开想象的双翼,抒写对山中景物的热爱之情吧!(生开始思考、讨论、动笔、交流)

  生:梅花,你是一位慈祥的母亲,你唤醒了春姑娘,唤起了千红万紫,唤起了希望。在你淡淡的芳香与弥漫着傲骨的乐章,在你颤抖的梢吟唱出百般的柔情,你是温暖、幸福的使者。

  师:多么顽强、坚毅的梅花。排比、拟人句很好地表达了你的情感。

  生:野草大哥,你虽然没有花的芬芳、树的高大,但你经历过风霜雨雪后,仍然傲然挺立;面对熊熊大火燃烧后.仍然顽强生长……你教会我面对困难,不可言弃,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洲,要顽强拼搏。谢谢你.野草大哥!(师生掌声雷动)

  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

  B.强化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

  C.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

  D.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故这里训练表达,学生的合作不如独自完成要好

  15.阅读《散步》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这篇优美的散文的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读课文)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被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使他们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生5: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作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对上述材料,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值得所有教师学习

  B.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C.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D.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表面是围绕文本在进行讨论,实际上最后没有得出任何实质性的结论.只能说是课堂中没有意义的对话


首页 1 2 3 4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