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1)_第3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2月5日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叉的学科。
2.A[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认为学习也不过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形成过程。
3.B [解析]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又称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它们是统一的记忆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
4.A[解析]直观和概括是知识获得的两个主要途径。
5.C [解析]标准化成就测验适用于大规模范围,用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常模参照测验侧重于把学生的成绩和班级其他同学比较。
6.C[解析]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由此可知,调节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的一种。
7.B [解析]高原期是指在练习曲线中出现的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其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有学习方法固定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学习动机减弱、学习者疲劳等,通常出现在操作技能训练过程的中间阶段。
8.C [解析]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思想,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强化的结果是引起行为出现频次大幅增加。回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很显然,”看到垃圾绕道走开”是回避条件作用。
9.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10.A[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和工具转化而来。
11.B[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
12.A[解析]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形式和手段。积极地倾听是建立积极的心理咨询关系和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前提条件。
13.B[解析]放任自流型的领导方式是指教师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对班级的正常运作起到不利的作用,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14.A[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精加工策略是一种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5.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特点。

二、填空题
1.性格气质2.有目的有计划3.注意的分配4.注意选择
5.抽象思维6.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7.物质性展开性8.智利操作
9.言语操作10.态度
11.具体运算12.斯金纳13.性别14.顿悟15.学习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