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它通常由老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班级组织应运而生。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l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开始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此后,班级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中逐步推广。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导生制”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这一制度由于其经济有效的特点,受到社会的欢迎,从而使班级教学的形式得到了发展。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型始于l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陆续采用班级组织的形式。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班级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总之,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