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价情境的自然化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要“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即评价情境要自然化,要在幼儿真实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对幼儿实施评价。对幼儿来说,生活即学习,游戏即学习,活动即学习。如果把幼儿从生活、游戏、活动中抽离出来进行评价,无疑会打断幼儿的学习过程,震荡其心理,不容易得到真实的评价结果,而评价情境自然化,能避免惊吓幼儿学习心理或干扰幼儿学习过程。依托幼儿真实的学习情境开展评价,足以使幼儿更迅速地理解教师评价语言的含义,从而和教师展开有效的互动,实现评价的功能,提高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四)评价类型的多样化
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广泛和复杂的内容,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灵活选择、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学前教育评价的种类很多,其中,按评价的功能划分而成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者分别贯穿于课程的不同阶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教师获取信息、调整教育策略的重要参考和主要来源之一,亦是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尝试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努力发挥评价的实效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是由教育各环节目的的多重性所决定的,不同的评价方法为不同的教育目的服务。
二、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建议
(一)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二)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三)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四)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
(五)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
(六)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七)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
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