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2014《初级经济基础》精讲26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4年7月23日

第二十六章 领导职能

第一节 领导工作概述

领导的含义与作用:

1.领导:通过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2.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激励作用以及沟通作用。

领导权力的构成:

1.职位权力和个****力

(1)职位权力:由上级组织赋予并在法律或制度中明文规定的某一职位的正式权力,是一种外在权力。

(2)个****力:由于领导者自身在品德、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某些特殊因素而具有的非正式权力,是一种内在权力。

2.领导权力的来源

(1)法定的权力。这种权力来自于领导者在组织中担任的职务和下级的观念。

(2)奖励的权力。包括物质奖赏和精神奖赏两方面。

(3)处罚的权力。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4)感召的权力。这种权力主要来自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5)专长的权力。这种权力主要来自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

在上述5种权力中,法定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和处罚的权力构成职位权力;而感召的权力和专长的权力则构成个****力。

第二节 人性假设理论

关于人性的假设理论很多,主要的有4种:“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以及“复杂人”假设。

第三节 领导理论

领导方式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

(一)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二)费德勒模型

1.影响领导方式的情境因素

费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方式有效性有三个关键的情境因素: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2.任务型领导和关系型领导

费德勒用一种“你最不喜欢的同事”(LPC)的问卷,测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费德勒将领导方式分为任务型领导和关系型领导两种。

3.领导方式的选择

费德勒将3个情境因素组合为8种情况,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应当选择的领导方式:领导处于有利的情景(第1、2、3种)和处于最不利的情景(第8种)时,应采用任务型领导方式;领导者处于中间状态(第4、5、6、7种),应采用关系型领导方式。

(三)途径一目标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1.选择领导方式的标准

一是能激励下级实现组织目标,二是能使下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和完成目标后得到满足。

2.领导方式可分为“高工作”和“高关系”两种

3.领导方式的选择

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不明确时,应采用“高工作”的领导方式;当下级已经明确工作任务,掌握工作方法后,应采用“高关系”的领导方式。


首页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