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一)_第3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8月22日

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与公众的高期望值之间的鸿沟亟待填平”。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对生命的尊重都不够。近期发生的幼师虐童的案例实际上是大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小缩影。”对于近期频繁出现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分析说,“针对此类事件,除了要从司法角度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还需要在整个教育系统确立一个明确的观念----真正地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6.2013年5月3日,在江苏省淮安市北京北路上,一名小学生模样的男孩当街跪了一个多小时,而让其下跪的人正是他的母亲,因为母亲被老师告知孩子在学校偷同学东西。据目击者介绍,在罚跪之前,母亲脱下高跟鞋,用鞋子抽打孩子的手,罚跪之后,她本人径直离开。这种粗暴的体罚让人大跌眼镜,同时再次引发人们对“棍棒教育”的关注。

  提起“棍棒教育”,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多数中国人会相视一笑,儿时挨打的记忆、为人父母后痛下打手的记忆统统涌上心头,五味杂陈。

  而中华文化的教育历史中,“棍棒教育”是家长****,更确切的是父权****的产物。民间耳熟能详的明传奇《绣襦记》有郑元和被其父活活打死一节;小说《红楼梦》里贾政打宝玉的情节更是鸡飞狗跳,宝玉虽然没有伤了性命,但也养了一个多月。家长****带来父权的绝对威严,父亲平日高高在上,对儿子冷漠疏离,在他们看来,儿子不按自己设定的轨迹成长,离经叛道,就是忤逆。一旦儿子犯错,不分青红皂白便是一顿打,发泄完毕,又撂开手不管。

  2011年,“狼爸”萧百佑凭借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理念以及四个孩子中三个考进北京大学的事实火了。虽然民间私下的打孩子行为并不少见,但家长多半抱有不得已为之的态度,“狼爸”以此作为教育心得并加以推广,不免一石激起千层浪。

  与此相对的是一个奇怪的节日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在中国的遇冷。这个节日的口号是:“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可是十余年过去,直到今年都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节日。是节日没有影响力,还是“棍棒教育”实在积习难改?
  7.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9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家里,6.4%的孩子经常挨打,17.5%的孩子有时挨打,47.3%的孩子很少挨打,从未挨打的孩子仅有28.8%。2005年时依然只有不到30%的孩子完全没有接受过“棍棒教育”,可见其影响之深。

  “棍棒教育”的普遍存在,及“国际不打小孩日”的遇冷,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看来,都与中国传统思想中儿童权利的缺失有关,儿童没有地位,是大人的附属品,因此有“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说。孙云晓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对父母的称呼是‘家长’,‘家长’就是家长制的缩影,表明父母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国际不打小孩日”是源于美国的纪念日,并非世界通行的、有影响力的节日,没有被广泛知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带来的教育学命题,值得社会关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大伟对记者表示,它的出现体现了对孩子权利的充分尊重,及对体罚教育的坚决反对。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欧美家长不惩戒小孩。欧洲教育名言有云:“男孩的耳朵长在背上(屁股上)”,意思是对调皮的男孩而言,惩戒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四大原则,但绝大多数父母对此不了解、不重视、不遵守。而现代儿童观,即儿童拥有合法权益、人格尊严。

  8.在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未成年人数据手册》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挨打之后,67.3%的孩子心情气愤、痛苦、伤心,18.1%想离家出走,9.2%甚至产生了死的念头。据相关分析发现,中小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孩子感到很“气愤、痛苦”的比例偏高,这一感受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比例越高。此外,“产生死的念头”的孩子,随年龄增大比例也增高;女生的比例要比男生高,城市孩子的比例高于县镇和乡村。

  王大伟认为,长期严厉惩戒的结果是,孩子胆小、自信心差、抑郁,但具有守规矩、不屈不挠、节俭奋斗,适应社会的性格特征;而从不被惩戒的孩子相对会胆大、自信,但也可能有不守规矩,贪图享受与不思进取的性格特征,这就是溺爱造成的。

  新西兰、德国等国家为遏制虐童专门设立了特定罪名。新西兰设立了“虐待未成年人罪”,《新西兰刑事法典》第19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