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讲堂”看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1年12月9日
 时事评论背景:
  2009年11月,常州市在钟楼区开始进行“道德讲堂”的试点,让一些普通市民走上讲台,一时间,机械一社区的“青松书场”、西林村“六老讲堂”、东头村社区“道德故事会”等一大批优秀讲堂脱颖而出。截至2010年8月,该区已建成127所“道德讲堂”,开课2021场次,参加人数达91053人(次)。讲身边的故事,谈内心的感想,聊喜欢的话题,这种活动很快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参与者接踵而来,“道德讲堂”迅速覆盖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各个领域。成功的试点,一方面坚定了常州市在全市推开“道德讲堂”建设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目前,常州已开办各种类型的“道德讲堂”3000余所,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30000余场,受众超百万人次,覆盖社区居民、农民、公务员、学生、工人、新市民等各类人群。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道德讲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常州市“道德讲堂”从试点到全市普及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群众对其的认可和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讲堂”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群众希望得到和能够获得的实实在在的道德生活。通过“道德讲堂”,人们之间的沟通深了,关系亲了;老百姓的心气顺了,矛盾少了;社会上的好人多了,风气转了;市民的素质高了,形象美了。现在来常州,人们看到的是“道德讲堂”深入人心,“好人好报”渐成共识,“崇德尚善”蔚然成风。和以往道德建设的形式相比,“道德讲堂”作为群众自身的一种道德生活,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道德讲堂”,所有的宣讲者都来自群众,所讲述的内容也都源于生活。比如,企业家讲述自己艰苦创业、回报社会的心得感悟,新市民讲述自己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经历,学生讲述自己刻苦钻研、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的点点滴滴,等等。教育主体的群众性改变了以往道德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印象,拉近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许多教育者本身又是教育对象,从而避免了单纯说教、灌输的做法,使群众信得过,愿意接受。同时,“道德讲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设立“讲前菜单选,讲后大家评”等制度,使群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道德认同和实践需求,自愿选择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了“我的讲堂我做主”的民主性和大众化特征,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为方便群众接受教育,“道德讲堂”按照“就近就便、类型齐全、覆盖合理”的原则,在社区、企业、学校、村镇分别开设,同时,把已有的市民学校、小巷论坛、职工学堂、新市民夜校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的阵地利用起来,真正将“讲堂”办到群众的家门口,有效弥补了参与大型专题讲座舟车劳顿、耗时耗力的缺憾。讲堂无需领票,随到随听,不少平时不出大门或子女不放心单独出门的老人,也步履蹒跚地欣然而至,可见群众参与“道德讲堂”的积极性。
首页 1 2 3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