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固定收入型基金和股票收入型基金。
3.平衡型基金。
平衡型基金将资产分别投资于两种不同特性的证券上,并在以取得收入为目的的债券及优先股和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普通股之间进行平衡。这种基金一般将25%~50%的资产投资于债券及优先股,其余的投资于普通股。平衡型基金的特点是风险比较低,缺点是成长的潜力不大。
(五)按投资理念不同,可分为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
1.主动型基金。被动型基金是指力图取得超越基准组合表现的基金。
2.被动型基金。被动型基金一般选取特定指数作为追踪对象,因此,通常又被称为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的优势是:(1)费用低廉。指数基金的管理费较低,尤其交易费用较低。(2)风险较小。由于指数基金的投资非常分散,可以完全消除投资组合的非系统风险,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基金持股集中带来的流动性风险。(3)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中,指数基金可获得市场平均收益率,可以为股票投资者提供比较稳定的投资回报。(4)指数基金可以作为避险套利的工具。对于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来说,指数基金是他们避险套利的重要工具。由于指数基金收益率的稳定性、投资的分散性以及高流动性,特别适于社保基金等数额较大、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资金投资。
(六)特殊类型的基金
1.ETF。ETF是英文“Exchange Traded Funds”的简称,常被译为“交易所交易基金”,上海证券交易所则将其定名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额可变的一种基金运作方式。ETF结合了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点,一方面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交易所二级市场进行买卖,另一方面又可以像开放式基金一样申购、赎回。不同的是,它的申购是用一篮子股票换取ETF份额,赎回时也是换回一篮子股票而不是现金。这种交易方式使该类基金存在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套利机制,可有效防止类似封闭式基金的大幅折价现象。
(1)ETF的产生。ETF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推出的指数参与份额(TIPs)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ETF,但于2000年终止。现存最早的ETF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于1993年推出的标准普尔存托凭证(SPDRs)。在亚洲,自1999年我国香港地区推出盈富基金以来,新加坡、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的交易所也纷纷推出了ETF产品(我国香港称“交易所买卖基金”,我国台湾称“指数股票型证券投资信托基金”)。2004年12月30日,我国华夏基金管理公司以上证50指数为模板,募集设立了“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简称 “50ETF”),并于2005年2月2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采用的是完全复制法。2006年2月21日,易方达深证1OOETF正式发行,这是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的第一只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