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版块的划分首先必须考虑到层高和日照以及朝向的关系。基于南京的地理位置,南面采光一向是最好的。而高层和小高层的日照阴影比较大,所以需要尽量靠在基地的北部,以为其他的多层及低层建筑争取更好的朝向。这种布局考虑到光照的风向的有关具体问题,是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一种综合性应用。生态意识在我国古代开始就有之,虽然不是很确切和清晰的一个概念,但譬如无所不在的风水理论和一些构造法则里都没有遗漏过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和协调。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即是从环境和人的需要出发,进行建筑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方法论的两大学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曾强调过的东西。
大致的功能版块划分后,接下来就是轻松而烦琐的工作。如何将不同的房屋类型摆在版块里是建筑师的后期工作。当然,这个阶段最必不可少的是一本小区规划的规范、一个计算器以及一把三角尺。不断反复的测量,按不一样的层高决定不一样的宅间距。每个版块里的绿化和环境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如何整理得到既方便又美观的居住环境,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建筑师不断加载自己的决策和主观,当然其还是要以客观条件为依据的,不能盲目地主观。
在这个阶段,我所做和和大多数人一样,尽量初期的构思和实际的应用联系到一体。拿组团E来举例,因为地形的关系,这个组团是横向布置的体块,每个房型连接体之间的绿地都比较大。于是很适合解决车辆的停放问题,便在此处设置了较大数量的停车位,满足地面停车的需要。由于地形的关系,房子之间的绿地面积较大,不利于居民的行走,所以只有将绿地断开 ,分割成几个小块,这也是从人体心理尺度研究出发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如此类推,按这样的方式解决好组团内部的问题后,模型就成为了下一个检验的手段。建筑不仅仅是平面的东西,在大众的眼里,它的立面和外观往往占着很大的一个评价标准。将建立好的平面附注于模型之上,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建立模型以后,果然问题就出现了。本来别墅区是与高层紧邻的两个版块,但建立以后发现由于层高的关系连接的地方显的很突兀,缺乏一种过渡,在整体的模块上没有和谐的感觉。但整体是无法变动的,只有另找方法。寻来寻去,似乎可以移动的只有别墅区与小高层之间的一块绿地了。将绿地调整到高层与别墅区的连接处,再建立模型,再不断做调整,直到整个小区的体块进入一个相对和谐的地步。整个过程耗费的时间是比较久的。
人的行为与环境基本要处于一种相互适应的、平衡的、具有格式塔质的关系中。建筑师对于这一点赋有相当大的责任。一旦在建筑设计中忘记这样的过程,后果会带给人相当大的不便,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活。成功的设计在环境方面考虑的东西是相当多的。适应性是方法论里的一种以人中心、环境为焦点,以关心人的行为、心理、生理及精神的设计理念,是现代设计理论的一种主流,明显属于经验主义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