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参考题及答案五_第4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6年7月20日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山水游记类散文即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情和山川形胜等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的文章,A、B、D都是著名的游记散文。C项《洛神赋》是曹植的一篇抒情性散文,故当选。

  2.【答案】A。解析:考生解答这类题,不仅要准确识记作家、作品,还要对作品的主题内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所了解。《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代表性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通过描写洋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集中表现智慧和忠诚的代表人物。《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是勇敢无畏、机警果断、自立自救、坚韧不拔的男子汉形象。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的正确区分及中外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作品体裁的识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教学目标“新闻与传记”系列指出“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题干中《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是两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C。

  4.【答案】B。解析:A、C、D都是代词,B项,“其”是“抑,或许”的意思。故B项当选。

  5.【答案】D。解析:板书设计除了要具有视觉美感还要布局合理,最主要的是要能够为文本教学服务,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板书都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但所有的板书一定会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好的板书首先要抓住课文重点,理清教学脉络,深入浅出;其次要布局合理,脉络清晰;最后要简明概括,美观醒目。故D项说法有误,当选。

  6.【答案】B。解析:A项说法片面,通过题干中“《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名篇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点”可知,教师设计这一作业的目的是要将学生的思考由课内引向课外,加深对《诗经》的理解,而不能片面地说是对《氓》的理解。C项说法错误,《氓》《关雎》《静女》都是《诗经》中的爱情名篇,故不能说主题不同。D项对意图理解有误,教师虽然涉及写作,但主要目的不在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故正确答案为B。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中“表达与交流”的目标。辩论属于口语表达的一种,A、C、D三项均是口语表达与交流应达到的目标,B项是书面表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实施建议的准确识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故可知正确答案为A。

  9.【答案】B。解析:练习系统又叫训练系统、检测系统、作业系统,是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其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实现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教材中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探究·练习”是教材练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答案】D。解析:从二者的提问可以看出:教师甲的提问较为笼统,比如“分析哪些曲词更具有表现力?”但究竟何为“更具表现力”?有些学生还不是十分清楚。学生拿到问题后往往会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但由于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存在不愿冷场的心理,所以可能就会借助参考书的内容来应对老师的提问。

  而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则更强.他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这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体现了学生共同劳动的成果。学生在回答问题会时常有创造性表现,能使整堂课的质量有所提高,会延伸教学内涵,更容易使教学达到高潮。

  11.【答案】D。解析:“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说法有误。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用简明清晰的语言描述文中的景物.引导学生理清“月下的荷塘”这一段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并抓住“塘上的月色”这一段中精确而传神的动词,来检查学生对文章主体部分内容的熟悉及掌握程度,并为背诵做准备。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月下荷塘”的意境,也使学生将阅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审美品味和精神品质。

  12.【答案】A。解析:通过分析所给材料不难发现,教师在讨论、探究、比较三个环节主要强调了学生通过查辞书、翻资料来自主完成探究学习。故教学目标应为A项。B项学习重要字音、字词不符合高中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C项说法片面。D项说法太笼统,欠缺针对性。

  13.【答案】B。解析:B项说法太绝对。并不是所有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都能够让学生产生陌生感和新奇感.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容易忽略的知识点都值得学生去品味,值得教师去把握。这个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的且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必须是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知识点。

  14.【答案】C。解析:从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在这一节课的最后,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在上课之初就把赋体特征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那种情形下,学生最多能记得两个特点是什么,而无法真正地感受到这两个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而这位教师巧妙地将赋体的特征放于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从而顺利总结得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文体特点。

  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顺利地达到考试的要求,而且可以超出考试的要求,从而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5.【答案】C。解析: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意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其思维并未迅速随着教学情境的切换而随之转换。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而思考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而言,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必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

  思考时间如果偏短,学生的思维必然无法展开与深入,势必失之于肤浅散漫。这样,学生就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使教学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这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紧凑,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但也因为过于追求紧凑、热闹,导致思考时间或过短或缺失,容易形成走过场现象。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这个案例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发展语感的语言训练策略。

  该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初步理解了林黛玉到贾府时的特定心理状态——因为是寄人篱下。加之她多愁善感的敏感性格,所以林黛玉初到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接下来这位教师就围绕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林黛玉回答邢夫人和王夫人的话语人手,认真体会特定性格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微妙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在人物语言上的具体体现。

  在具体策略上,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话语推测其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又假设出几段与小说中不一样的“答语”,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林黛玉此时此刻的心理。理解她的回答为什么显得得体和恰到好处。

  通过这样咬文嚼字的揣摩、品味,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又使学生见识了作家驱遣文字的深厚功底,可谓一举数得。

  17.【参考答案】

  第⑧段中的错别字为“祁求”中的“祁”,应改为“祈”。第⑩段中的错别字为“绪曲”中的“绪”,应改为“序”。

  第⑥段中的病句为:

  柳树的绿荫越来越浓了,给人以凉爽;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一个个熟透的苹果挂满树间;河里的鱼也大了,迎着朝阳翻滚着灵巧的身体。

  “花朵谢幕”和“熟透的苹果挂满树间”搭配不符合逻辑常识,应改为:

  柳树的绿荫越来越浓了,给人以凉爽;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一个个青果挂满树间;河里的鱼也大了。

  迎着朝阳翻滚着灵巧的身体。

  18.【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用散文解读文题、展示文采的佳作。

  (1)选材别致。作者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大自然,采用比拟手法,选取春、夏、秋、冬四季,与之亲密诉说,不但向我们展示了春的蓬勃、夏的热情、秋的丰硕、冬的纯洁。作者那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正是在这亲密的诉说、热情的握手中而鲜活、亮丽。

  (2)人称别致。作者选用第一人称,与春、夏、秋、冬四季直接对话,深情诉说,亲密拥抱,热情握手,既平易和谐,又亲密无间。如果选用二、三人称,那平易和谐的氛围,那亲密无间的真情,就会大打折扣,黯然失色。

  (3)结构别致。文章结构从表面上看来,并无特色可言,但只要认真去探究,就会发现,它是挺别致的。作者巧用文题。采用比拟、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将标题创新,领起叙述,引发抒情,贯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氛围,谱成悦耳铿锵、热烈动人的旋律,将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人生的礼赞酿造得温馨而芬芳。

  (4)表达别致。行文中,作者不但娴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而且使长短句参差、骈散句结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别致的表达,让人读后如啜香茗,如饮醇酿,满口留香。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1)教材分析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与《培根论人生》《蒙田随笔集》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帕斯卡尔记录偶尔闪现的思想,虽然是零星无序的但真实而细致,处处洋溢着理性的光芒,说出了许多我们有感悟但永远也说不出来的话。这篇文章较为艰深,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语言跳跃、晦涩、不畅,故而教师要进行引导阅读。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阅读积累,思想渐趋丰富,对于思想性极强的文章理解起来虽有难度。但是可以通过阅读和指导达成目标。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①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③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④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训练,培养、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②能够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围绕“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中心话题,通过组织讨论,把自己的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理解作者思想的深邃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0.【参考设计】

  练习一: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联系对生命、生活的认识,谈谈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学习概括随笔类文章的主旨,并注意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

  参考答案:

  文章第1段,说明人只要还有思想,就还是人;没有思想,就无法同自然界的万物区分开来了。第2、3段,说明人的肉体很脆弱.就像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苇草,但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因此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显然,在第1段的基础上,意思具体化了,深化了。最后一段,补充、强化上文的意思,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应求之于思想的规定。用思想囊括宇宙。

  这篇文章的主旨: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练习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释。

  1.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2.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设计意图:领会课文中富于哲理性的语言的含义,并借此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

  1.与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确很脆弱,如一根苇草,随时有折断的可能。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别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掌控和摧毁的,因此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2.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

  21.【参考设计】

  (一)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常识:尔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Pascal,1623--1662)是法国十七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三十九岁,但世人却为他铸起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代表著作是1670年首版的《思想录》,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成为人因思想而伟大的一个明证。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二)情境导人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芦苇独守江边,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茂密的芦苇,造就了最古典最优美的诗情画意1 2 000多年以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见到芦苇后灵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至理名言。

  (投影:罗丹的雕塑《思想者》)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如是说。可见,思想是一个人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思想,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明确目标及重难点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齐读课文.感受文章诗意化的特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理解课文,理清帕斯卡尔的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

  【明确】思想成就人的伟大。

  (1)人从生理层面来看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2)人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

  (3)努力思想是道德的原则。

  2.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入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思考和脆弱。

  (3)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明确】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4)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明确】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5)拓展延伸

  (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搜集到的关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投影:1.我思故我在。

  2.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思想,遇见鬼神,鬼神畏惧你;遇见高山,高山就给你让路;遇见河流,河流会给你铺桥;遇见天空,天空会给你翅膀。思想的力量是无人能挡的。)

  (学生畅言.言之成理即可)

  (投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提示】生理需求是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问题探究】人生正如这座金字塔,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口舌之欲,在精神上应该有所追求?那么谁是你精神上的偶像。为什么?

  (生交流感悟)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选自《思想录》,是帕斯卡尔记录偶尔闪现的思想的一部散文著作。这些零星无序的思想真实而细致,体现了帕斯卡尔思想的光芒。“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其实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说人是强大的、有尊严的、有意义的,主要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在这个层面上讲人是强大的;二是说人如芦苇般脆弱,是指肉体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万年太久”的历史长河里,个体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外力面前肉体往往表现得那么不堪一击。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一著名比喻,不仅确立了思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蕴含了帕斯卡尔对于能思想的人生的尊重与激情。帕斯卡尔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录》中,反复论述: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所以认识自己至少是认识人的一部分,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六)达标训练

  大自然充满了哲理,只要细心观察,全身心去体会,就能在其中发现无穷的真谛,一旦有所触发,写成文字,就会有真正的理趣。比如泰戈尔说“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郭璞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同样是芦苇的形象,在《蒹葭》中是诗意的象征,在帕斯卡尔眼中是脆弱的象征,在作家张弛心中又是什么样呢?

  (生读学案中张弛《心中的芦苇》,讨论分析从不同角度立意的妙处)

  (七)布置作业

  一根纤弱的芦苇,因为我们的审美视角不同,读出了不同的精神内涵,这不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吗?课后请同学们放飞思想。寻找自然中隐藏的哲理,并写成文字。

  (八)板书设计(略)


首页 1 2 3 4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