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案例:
阅读《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一)导入新课
师: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瑛的一首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试着来聆听心之音乐,欣赏心之舞蹈。
(二)听读后赛读,初步感知
师:听完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诗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骄傲(自豪)。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读全诗,然后选出自己喜欢的章节读给大家听.尽可能把骄傲的情愫表现出来。
(男生读自选章节;女生读自选章节:互评谁更优秀)
女生:我认为我骄傲,我读得比男生有感情。
(三)吟读,认识树的形象
师:树,触目可及,极其平凡,这棵树凭什么骄傲呢?请同学们浏览全诗,思考:我骄傲,因为我是一棵……的树?从文中探寻答案。
生:生长在中国大地上,从第一章节第一节看出。(读第一节)
生: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从第一章节第二、三节看出。
生:热爱生活,关爱人民,为人类造福,坚信明天更美好幸福,永远忠诚于人民,从第二章节可看出。
(学生在读中找答案,不知不觉地就分析了其中的字、词、句)
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对这棵树的认识,正因为——(回顾板书),所以它可以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四)品读,理解树的精神
师:根据以上分析,这显然不是一棵简单的树了,它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呢?又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感情?
生:这棵树象征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人。
生:抒发了作者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
(品读中,再次分析关键的词句)
师:那你知道有哪些像这棵树一样的人吗?
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建设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冲破重重险阻,献身国防科技。
生:汶川大地震中像谭千秋一样的教师,临危不惧用自己的身躯顶住塌下的泥板,用自己的死换取学生的生。
师: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我们看到了奉献,也看到了牺牲的精神。
师:在对这棵树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我们再来齐读诗的5~12节。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体验
师:现在,我们试着给它写上第三部分,老师给大家一个开头:假如有一天,我死去,——请同学们接着写下去。提示:要能体现作者为人民服务,献身人民的精神;继续体现本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运用联想、想象的语言特色。
(师给足够的时间,可以小组交流后再全班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写得真是不错,很多诗句可圈可点,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瑛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生:假如有一天
我死去
我便平静地倒在大地上
让我尽快地变成煤炭
——沉积在地下的乌黑的煤炭
为的是将来献给人间
纯洁的光。炽烈的热!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在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到了骄傲,一种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的自豪。
师:诗人是一棵骄傲的树,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一棵正在沐浴阳光、吸取雨露、茁壮成长的树,而你们也必将长成一棵棵可做栋梁的参天大树。今天我期待你们!我相信,明天,将有更多的人来赞美你们!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选自己喜欢的片段背诵:
2.阅读同时期其他诗人的现代诗歌.举办小小赛诗会:
3.仿写自己喜欢的风格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问题:
16.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某版教材《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评析。(20分)
17、案例: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17-19题。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①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②“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能不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能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③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着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琐。
④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的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⑤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谜,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⑥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⑦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竞尽姓了韩。
⑧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⑨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问题:
请从第③⑤段中找出两处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分)
18、以上作文是某校某次中考模拟作文及其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假如你是阅卷老师,请对其进行简要点评。(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