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是好事,但面对质疑,如何调查?针对问题,如何查处?针对不良现象,如何改善?公开是一种进步,但公开不是目的”,有人这样评论。随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账单陆续公开,大多数百姓给予肯定。同时,公开后能否对不合理的公务消费进行约束,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在热闹的网络评论中,网友们一致希望“三公”经费规模要有所缩减,“三公”经费要合理规范。一位网友留言说:“不能单纯看费用多少,要看使用费用的合理性,必须花费的,1000万元都没问题,不能花,不该花的,一分钱都是问题,要有严格的精细化细分。”对此,M教授表示:“老百姓的话是有道理的,从前已经公开的数据来看,政府仍然是一个高价政府,公共支出还比较高。”同时,他说明公布确实是一个进步,让百姓进行监督,可以督促下一步的改进。
6.李克强总理履新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抓紧把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本地区、本部门的预算情况公之于众,本身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令人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向社会“晒账本”,财政预算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步揭开。
据媒体报道,2013年北京公布“三公”经费和部门预算信息单位进一步增多,并首次单独列示“大额专项资金”。截至2013年3月21日,包括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在内的88家市级预算部门均“晒”出了本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共计公开预算总额近900亿元,其中安排“三公”预算近8亿元。相比去年,超过半数的部门“三公”预算持平或下降。88个单位共压缩“三公”经费50万余元。
今年北京市预算公共最大特点在于,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同时公布“大额专项资金表格”,金额高达273亿元。据了解,目前北京市的大额专项资金支出占到全市财政支出的16%至17%,其占比和资金额度都很大。备受社会诟病的不公开、不透明的“三公”经费,过去就常放到“大额专项资金”列支。
7.美国《信息自由法案》规定,不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安全的政府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在美国,所公开的“三公”经费信息必须十分详细。例如,政府部门所公开的公车信息,不但包括公车的数量、支出等总体情况,还包括具体费用明细,哪些人在用车等细节。
美国的“三公”经费中,差旅费的管理较为严格。美国《联邦旅行守则》规定,公务员只有在残疾、时间紧迫或有安全风险等情况下才可乘坐头等舱。残疾情况需有医院证明且每年复查一次。如果出于无法订到经济舱等原因,则须提供各大主要航空公司的票务信息。美国国务院《报销手册》规定,公务员出行时间在14小时以内的,一般乘坐经济舱,只有出行时间在14小时以上,且第二天需要工作的公务员才可乘坐商务舱。
日本虽没有“三公”消费的概念,但要求公款全部行政经费,经费的使用情况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交给国会和地方议会,并通过互联网对外公开。接受全民监督。
在政府经费开支方面,日本财务削减公务用车,公款宴请从简等政策。日本公会在2007年要求所有中央政府机关削减公务用车。目前,日本地方政府的公车分配给教育、总务等实际用车需求较大的部门,同时,日本政府机构举办活动时,除少数礼仪性场合外,大多数无公费宴请,活动参与者大多是吃食堂、套餐,即使有宴参活动,也会采取AA制。
在香港,政府各部门需要对各项开支做出预算,经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审核表决通过后才能获得财政拨款。拨款项目多产生的政府账目,才会由审计署独立审计。并将审计报告提交立法会的账目委员会审查,防止部门多用钱款。
各部门每年都会详细统计往年“三公”经费开支,并在此基础上对来年经费做出预算。每年二月,香港财政司公布各部门草拟的财政预算案,并交给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特别讨论,议员在立法会辩论财政预算案,并提出质询。各局局长要给予明确回复。如果政府“三公”经费预算数字变化太大或运作开支预算明显增加时,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在辩论预算案时就会要求作出解释,最终出台的财政预算案纲目详尽、条款众多,每项预算支出都会精确到个位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