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网 > 写作素材 > 诗词赏析 > 文章内容

诗词鉴赏系列十五篇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③浊酒戍楼④东,酒阑⑤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有《于湖集》。

[注释]①霜日:秋天。②鸣鞘(shāo):响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③尊:通“樽”,酒杯。④戍楼:军队驻守的城楼。⑤阑:将尽。

[赏析]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秋高气爽,约友登高,不由感叹中原沦陷,遂写成这首《浣溪沙》。

上片写景,烘托边塞气氛和作者心情。时当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远处水天相接。景是乐景,此处以“乐景”反衬“哀情”。诗人登监的是荆州城,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而今却成边塞之地,时时有被胡虏侵略的危险,这本身就是让人痛心的事。诗人又有满腔爱国热忱,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局,哪里还有心思欣赏秋日美景?更何况,极目远望,鸣鞘红旗,烟尘滚滚,金人的响鞭声声撕人心肺,作者心情就更加沉痛了。而澹烟衰草,满目萧疏,自然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下片抒情,表达对中原故国的怀念。眼前遍地烽火,而大好河山,万里中原还在遥远的北方,受金人的践踏。作者思念故土,思念中原父老,心情愁闷,只好借酒浇愁。可一樽浊酒怎能消除满腔悲愤呢?酒尽愁不尽,面对萧瑟秋风,作者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虽短短的四十二字,但写情真切,烘托巧妙,意境浑成。(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②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作者简介]顾况,字逋翁,浙江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任江南判官,著作郎、司户。性诙谐,有道家思想。携家隐居,自号华阳山人。诗多反映现实。诗风朴质冲淡。其诗吸收方言口语,为一特点。

[注释]①嗔,嫌怨。②焙,用微火烘。

[赏析]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描绘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刻画了山农爽直淳朴的形象。格调明朗,节奏轻快。诗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摄取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四个镜头,层次清晰。

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有淙淙泉声相伴。没有”山”字,却烘托了山行环境。写泉声,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此句写出诗人步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

二句较之一句,时空上有了跳跃。作者来到农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似在欢迎来客。鸡鸣声使深山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句与上句均写三组情事,前后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特点。音节上富于节奏感,且音节响亮。

前二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第三句则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此句是山农的致歉话,是在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既写了劳动场景,又写出了山农的感情。“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本色。

第四句和前句连成一气。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有典型意义。“却喜”二字呼应“莫嗔”,再次生动刻画山农感情淳朴和性格爽朗,也为全诗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一笔。

这首诗由物及人,绘声绘色,仿佛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写得饶有兴味,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塞下曲

(唐)李益

蕃州①部落能结束②,

朝暮驰猎黄河曲③。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作者简介]李益(748──827)字君虞,甘肃武威县人,大历进士。曾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礼部尚书。其七绝为中唐诗人中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李白。亲历塞上,写出不少边塞佳作,语言明净自然。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竟相作为供奉歌词。

[注释]①蕃州,泛指西北边地。②结束,戎装打扮。③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

[赏析]唐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以表现征戍之苦和思乡之怨为多。即令是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之情。而李益此诗,描写的是天高地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表现的是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

诗中的军中将士虽生活艰苦,“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但又被磨练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将士之善战不言而喻。二句写军中驰猎,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此句赞美了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前两句着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示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这是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三句写将士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中诚然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但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燕歌,《燕歌行》的曲调),这开怀放歌中,未尝不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这种情怀在四句中表现明显。“牧马群嘶边草绿”,作为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媲美。“风吹草低”,写苍凉的高原秋色;“牧马群嘶”,写油然生意的高原之春。“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以“绿”字取胜。江南之春,由啼鸟唤来;塞北之春,由马群的欢嘶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悠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中之壮美豪情着实感染人。(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②。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③如关塞长。

[作者简介]薛涛,字洪度,长安人

。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能诗,人称“万里桥边女校书”。曾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诗多赠人之作。

[注释]①蒹葭,芦荻。蒹,荻。葭,芦。②苍苍,鲜明之貌。③杳,远得不见踪影。

[赏析]薛涛向被人称道,“工绝句,无雌声”。此诗可与唐才子竞雄。初读此诗,只觉清空一气;细读,则见其中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当为秋季。此时相送,别情深浓。诗人登山临水,见水国蒹葭,霜天寒月,月明山青,凛然生寒。此句暗用《诗经?蒹葭》诗意,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此处与王昌龄别诗中“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长”一样,借用《诗经?蒹葭》语句而兼包全篇之意。这种引用手法,使诗句内涵大为深厚。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佳期一夕休”,写的是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一反那遗憾之意,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隐含的离别伤感之情构成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著。

诗中言及“关塞”,那再见自然不易,除非相遇梦中。可是,“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长关塞使梦魂难以飞越;更何况是“梦杳”,梦也不易求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思念之苦推向高潮。此句之苦语,相对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杳如”,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诗情,其调尤美,其味尤长。

看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宽而复紧。先写思而不见之怀恋,再写自慰自勉之达观,最后却写思念的梦也做不来,远得如关塞,没有踪影。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委曲、含蓄。又化用各篇诗意,诗意更丰富。实不失为一篇赠人佳作。(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三日寻李九庄

(唐)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

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

直到门前溪水流。

[作者简介]常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诗多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间有边塞之作。人称其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

[注释]此处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集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三月三日这天乘船访友的事。首句写这次行程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由“杨林”,可以想见这个小小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自然水涨,为“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读者自然可以想到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面,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名转写此行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朋友家住溪流岸边,有一片桃林。三月桃花盛开,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此处暗用陶渊明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中桃源仙境,自然精妙。再细味题中“寻”字可知,这两句并非写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这个遥想源自朋友的介绍:从杨林渡头出发,一条清溪直通门前,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我家了。这个美丽的遐想,使本来题材平常,叙写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用兰亭集会和桃花源的典故,使单纯的内容显得丰富,反而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姓名:考试站(www.examzz.com)

  2012年9月14日

文章责编:考试站(www.examzz.com)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