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重耳流亡异乡
公元前年,晋献公死了,晋国内乱。重耳的弟弟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都给大臣们杀了。秦穆公就帮助逃到秦国的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当上国君后跟秦国失和,又杀反对他的人,有一批人就指望公子重耳回去做国君。晋惠公怕重耳回国,也打发人去行刺重耳。跟重耳的狐毛、狐偃接到父亲传来的信息,赶快去告诉重耳。重耳跟大伙儿商量,决定逃到齐国去。第二天狐毛、狐偃又接到他爸爸的信说:刺客提早一天赶来了。重耳急得也不通知别人就跑。有一个管行李、盘缠的人名叫头须,却拿着东西逃走了。
重耳这一帮一无所有的“难民”要到齐国去,得经过卫国。卫文公吩咐管城门的人不许他们进城。重耳和大伙儿饿着肚子绕到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向田边几个庄稼人要点儿吃的。几个庄稼人给了一块土疙瘩,还嘲弄他们。
重耳带着一帮人继续向前走,又走了十几里,再也不能走了,只好坐在大树下歇歇脚。重耳躺下把头枕在狐毛的腿上,别人都去掐野菜,煮了点儿野菜汤,自己不喝,先给公子送去。重耳尝了尝,皱着眉头,喝不下这号东西。
后来赶上来的赵衰带着一竹筒稀饭给重耳吃。重耳说:“你吃吧!”赵衰不愿一人吃,只好拿点儿水和在稀饭里,分给大家伙儿,每人吃了一口。
重耳他们好容易到了齐国。齐桓公那时还没去,他摆酒接风,叫跟着公子的人都安心住下。谁知没多久齐桓公死了,齐国也起了内乱。他们只得去投奔宋襄公。宋襄公刚吃了败仗,大腿受了伤,正在害病,就派公孙固去迎接,也像齐桓公那样待他们不错。过了些日子,公孙固告诉重耳的随从狐偃,指望宋国发兵护送公子回去,宋国还没有力量。
没法子,他们又离开宋国,到了郑国。郑国的国君认为重耳在外边流浪了这么些年,一定是个没出息的人,理也不理他。他们只好去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两个人做了朋友。
重耳对楚成王说:“我真想不出怎么报答大王的恩典。要是我能回国,愿意跟贵国交好;万一发生战争,我就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楚成王的大将成得臣一听,气得偷偷对楚成王:“重耳将来一定忘恩负义,不如趁早杀了他!”楚成王不肯。
有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秦伯派人来请公子去,他有心帮公子回国。”
重耳表示愿意跟着楚成王。楚成王说:“秦国跟贵国离得近,早晨动身,晚上就可以到了。您还是去吧!”
重耳拜别了楚成王,到秦国去了。
姓名:考试站(www.examzz.com)
2013年7月15日
·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初出茅庐第一功 (2014-07-03)
·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刘备三顾茅庐 (2014-07-03)
·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刘备兵败投荆州 (2014-07-03)
2
3
4
5
6
7
8
9
10
2
3
4
5
6
7
8
9
10
2
3
4
5
6
7
8
9
10
2
3
4
5
6
7
8
9
10
- 作文范文点击排行
- 作文频道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