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综合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是人脑决策思维模型化的决策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对比得出每个因素的权重,通过由低到高的层层分析计算,最后计算出各方案对目标的权数,权数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层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是层次之间存在递进结构,即从高到底或从低到高递进。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AHP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层次模型,首先要对所解决问题有明确认识。其次,将决策问题层次化。将决策问题划分为若干层次,第一层是总目标层;中间层次称为标准层、准则层;最底层一般称为方案层或措施层。层次结构示意图见图5-19。
.构造判断矩阵
建立层次模型后,可以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性,构造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定性过渡到定量的重要环节。W
设W表示反映第i个方案对于最低层目标的优越性或某层第i个目标对于上层某一目标的重要性的权重,以每两个方案(或子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为元素,构造的判断矩阵为: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对本层次的所有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而言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即对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下式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一般情况下,相对一致性指标CR愈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愈好。当CR<0.1时,一般认为判断一致性要求。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通过一致性检验后,便可将按规一化处理过的特征向量作为某一层次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加权值,然后从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计算排序权值,得到层次总排序。
当CR<0.1时,可认为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构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利用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本层次所有元素对上层次相对重要性的数值,层次总排序自上而下逐层进行,最后得出各方案相对总目标的权重。
(三)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目标决策、多方案选择、综合评价等各方面。
(一)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系统是任何一个单位中都存在的一个子系统,渗透到单位的每一部分。信息系统的作用与其他子系统不同,它不是从事某一具体工作,而是为单位的管理与业务工作服务,起到全局协调一致的作用。
我们将信息系统一般定义为:主要指以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为基础的人机系统。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通常都具有以下功能:
1.数据收集和输入功能。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把分散在企业内外各处的数据收集并记录下来,整理成信息系统要求的格式和形式。
2.数据存储功能。当企业的数据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实际上就形成了数据仓库。
3.数据传输功能。为了收集和使用信息,需要把信息从一个子系统传送到另一个子系统,或者从一个部门传送到另一个部门,即数据通信。
4.数据加工处理功能。包括从简单的查询、排序、合并、计算一直到复杂的经济模型的仿真、预测、优化计算等。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就是典型的数据加工方法。
5.数据输出功能。对加工处理后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需要,以不同的形式和格式向不同的通信端口进行输出。
6.查询功能。信息系统应具有各种查询功能,用户可以进行单项查询、组合查询和模糊查询。查询功能应既可以实现查询本地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实行远程信息查询。
7.统计分析功能。各信息系统一般都具有运用统计理论和概率理论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
8.预测决策功能。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和历史数据,应用数学模型对业务活动进行预测,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DSS)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对某一问题提供一个或多个方案供使用者参考。
9.系统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维护和数据恢复备份功能。
(二)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结构
1.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信息系统的功能是利用大量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来实现的。在数据库的组织中,对于各子系统都要使用的公用数据,要建立共享数据库,而对那些只有子系统自己使用,其余子系统不用或少用的数据可以建立专用数据库。
2.信息系统硬件结构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是指如何根据现实的业务需求及信息结构来配置硬件设备,这些设备如何分布在企业的各个不同部门,设备间的联接方式是什么,其信息的传输速率能否满足管理需求等。
一般来说,工程咨询机构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硬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中型机及终端结构,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主机往往采用双机热备份的形式,运行负荷较大时,也可以是多台服务器动态分配载荷的形式;另一种是微机结构,即将许多微机通过网络联接起来,网络的联接方式有星形、环形和总线形等。
(三)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不同的信息系统具有不同的业务应用功能,也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但是这些信息系统的结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根据系统的组成特点和逻辑功能划分,信息系统一般具有一个如下的层次结构:
1.信息系统安全系统
安全系统是充分采用各类安全技术和防护手段综合构成,包括:信息加密、公钥基础设施(PKI)、访问控制、身份验证、入侵监测、病毒防护、物理隔离等多种技术手段,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并最终为信息系统提供各种安全性的应用服务。
2.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涉及网络基础设施、应用支撑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各个层面的技术和运行管理。系统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配置管理、变更管理、资源管理。
3.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是在应用支撑层上加载和运行的一系列业务应用系统。
4.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是面向各个具体的业务应用,构建在网络基础层以及安全系统基础之上,提供承载最终业务应用的支撑。应用支撑层至少可以包含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
5.网络基础层
网络基础层主要为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共享提供高速、方便的信息通道,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应用服务。它不仅包括传输系统和硬件资源系统,而且也包括硬件资源的管理系统。
6.基础环境层
基础环境层为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一个可靠的物理环境,具体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电子设备机房系统和部分智能建筑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