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笔记6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9月6日
第二节公共部门经济学基础<大纲要求>

  一、政府干预的逻辑依据

  (一)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效率损失

  市场失灵,是指那些只靠市场机制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导致市场无法取得最优效率的领域主要有三种:

  l公共产品(如国防);

  l外部性(如污染);

  l不完全竞争(如垄断)。

  (二)公平问题

  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

  经济学所能回答的是不同收人再分配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有效性)问题。

  二、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

  (一)公共物品

  1.排他性与竞争性

  l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过价格的人才可以享受,可排除他人分享;

  l非排他性,指不可能排除拒绝支付费用的人共享。

  l竞争性,如果某人已经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这种商品;

  l非竞争性,某个人消费物品的同时,并不排斥和妨碍其他人对其的享用。

  2.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共有资源

  根据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将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共有资源。

  (1)私人物品是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2)公共物品是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物品。

  (3)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3.公共物品的特点

  (1)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从而私人部门不愿生产或无法生产;

  (2)由于靠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通常会产生供给不足,从而必须由政府提供,或政府介入以鼓励公共物品的生产。

  4.混合物品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而又少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都只是程度问题。同时具有一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的产品被称为“混合物品”。

  5,共有资源

  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一个人消费公共物品时就减少了其他人的使用,但消费者往往并不考虑对他人的负面影响,因此共有资源通常会被过度使用。

  (二)外部性

  外部性(或溢出效应)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市场交易之外,强加给其他人的成本或利益。

  正的外部性是指带给他人的利益;负的外部性是指强加给别人的成本。

  需要政府的干预来控制住负外部性,包括空气和水的污染,药物、食品不安全问题等。

  (三)不完全竞争

  当买者或卖者能够左右一种商品的价格时,就出现了不完全竞争。极端的情况是垄断,即一家卖者漫天要价以获取暴利。此时,市场机制将失灵。


首页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