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1.《“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 )等类区域。
A.优化开发
B.禁止开发
C.重点开发
D.协调开发
E.限制开发
2.《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西部地区的重点经济区包括( )。
A.关中——天水经济区
B.成渝经济区
C.环北部湾经济区
D.河西走廊经济区
E.河套经济区
3.《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发挥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特色轻工业,发展重点包括( )。
A.化学制药和中药制剂
B.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C.纺织、服装、造纸、家具、林产品加工
D.饮料制品业、烟草制品业
E.印刷业、文体用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
4.《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明确的东北地区限制开发区域包括( )。
A.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
B.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C.扎龙自然保护区
D.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区
E.汪清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
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 )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地域的功能定位。
A.优化开发
B.重点开发
C.限制开发
D.禁止开发
E.全面开发
6.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于限制开发区,要坚持( ),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A.保持优先
B.大规模经济
C.适度开发
D.人口条件良好
E.点状发展
7.《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 )的规划。
A.战略性
B.主观性
C.基础性
D.约束性
E.客观性
8.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有( )。
A.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省级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有利于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平衡
C.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
D.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
E.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9.西部地区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包括( )。
A.基础设施滞后
B.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较轻
C.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D.三农问题和城乡就业矛盾突出
E.改革攻坚难度大,国企改革滞后、非公经济发展缓慢
10.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包括( )。
A.坚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B.坚持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
C.坚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重点地区优先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D.坚持城乡发展,突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E.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体制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