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辅导:基本概念与名词解释(6)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1年11月10日

  283. 防护措施: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要对抗各种攻击。避免受到安全威胁,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密码技术、物理安全、人员安全、管理安全、媒体安全、辐射安全和生命周期控制。

  284.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包括安全特性、系统单元和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结构层次三大部分。

  285. GB-17858-1999计算机系统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的基本准则,规定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划分为5个等级,最高等级为5级。

  286. 网络安全:指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中对信息传输、存储、访问等处理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信息被窃取、篡改和非法操作,而且对合法用户不发生拒绝服务,网络安全系统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基本服务,在分布网络环境下还应提供认证、访问控制和抗抵赖等安全服务。完整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保护、检测、响应、恢复等四个方面。

  287. 网络安全策略:就是有关管理、保护和发布敏感信息的法律、规定和细则,是指在某个安全区域中,用于所有与安全活动相关的一套规则。这些规则上由此安全区域中设立的一个安全权力机构建立,并由安全控制机构来描述、实施和实现。

  288. 安全策略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策略目标、机构安全策略、系统安全策略三个等级。

  289. 安全策略目标:指某个机构对所要保护的特定资源要达到的目的所进行的描述。

  290. 机构安全策略:指一套法律、规则及实际操作方法,用于规范某个机构如何来管理、保护和分配资源以达到安全策略的既定目标。

  291. 系统安全策略:描述如何将某个特定的信息技术系统付诸工程实现,以支持此机构的安全策略要求。

  292. 安全策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安全策略的基本组成包括授权、访问控制策略、责任。

  293. 安全策略的具体内容:网络管理员的责任、网络用户的安全策略、网络资源的使用授权、检测到安全问题时的策略。

  294. 安全策略的作用:定义该安全计划的目的和安全目标、把任务分配给具体部门人员、明确违反政策的行为及处理措施。受到安全策略制约的任何个体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对他们的行动负责任。

  295. 安全服务:是指提高一个组织的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传递安全性的服务,这些服务的目的是对抗安全攻击,它们一般使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来实现。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规定了5种标准的安全服务,它们是: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防抵赖服务。

  296. 安全机制:指用来检测、预防或从安全攻击中恢复的机制。它分为两大类,一是与安全服务有关,二是与管理有关。它包括: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鉴别交换机制、防业务流分析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公证机制等8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