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道施工顺序。先进行街道部分的翻交段和铁路下的过轨段,然后把翻交段和过轨段的箱涵接通。最后,从翻交段和过轨段开始,各方向上的地道由深到浅构筑箱涵式和坞式结构地道,直至全线贯通;
(4)基坑围护结构形式。基坑围护结构采用SMW工法;因逆作法箱涵部分管线多,可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深层搅拌桩的隔水帷幕形式;
(5)基坑支撑体系。可采用在坑内工字刚围檩和钢管支撑形式,不能设置支撑的地方可用拉锚代替;
(6)坞式结构段施工。开挖时采用喷射井点降水,开挖基坑至设计标高,设置第一、二道支撑;浇筑素混凝土垫层和结构地板,埋地板斜撑预埋件;拆除第二道支撑、浇筑下节混凝土侧墙,埋侧墙斜撑预埋件;拆除第一道支撑,浇筑上节混凝土侧墙;
(7)箱涵式结构施工。基坑开挖至素混凝土地面、地板施工、设置第一、二道支撑;拆除第二道支撑,箱涵侧墙和顶板施工;拆除第一道支撑,顶板养护,回填土;
(8)半翻交方案施工。街道一侧半幅路封闭、引道段围护结构施工、箱涵逆筑法顶板施工;箱涵结构施工,街道另一侧半幅路封闭;引道段结构施工,街道交通恢复;
(9)铁路过轨段顶进施工。包括基坑挖掘和支护、滑板制作、管节顶进、铁轨临时托护加固等。
3.缺失的3个关键点是:
(1)在第(1)步完成后加入:在围护桩和后靠桩施工之后,开启井点降水,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板1.0m以下,便进行基坑开挖和支撑施工;
(2)在第(3)步完成后加入:回填碎石后浇筑10cm混凝土,然后绑扎钢筋,浇钢筋混凝土锯齿形滑板及“后靠背”混凝土梁;
(3)在第(4)步完成后加入:箱涵到位后要保持一定的坡度,顶进时将滑板预抬头+0.3%,以防止箱涵顶进时扎头。
4.作用:阻止坑外地下水和流砂从钻孔灌注桩缝隙中向坑内渗漏,从而控制坑外地表沉降,有利于邻近地下管线与构筑物的安全。
布置形式:采用双轴横向两排错缝布置的形式,如某根桩发生接缝开叉现象,则另一排错缝布置的桩可作保险。
5.坑内井点降水的作用:
(1)防止砂质粉土液化,保证坑内土坡稳定;
(2)加固基坑内和坑底下的土体,增强坑内土体的被动压力,从而减少坑底隆起和围护结构的变形,防止坑外地表过量沉降;
(3)疏干坑内地下水,便于工人在坑内施工。
布置形式:当基坑开挖深度小于5m时,采用轻型井点;当基坑开挖深度大于5m时,采用喷射井点。
6.箱涵顶进的技术措施:
(1)正面土体千万不能超挖,尽量不扰动土体、尽可能采用人工挖土,每次挖土深度不超过20cm;
更多一级建造师信息请查看: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