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施工缝的处理
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在表面上,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浇筑前,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6)后浇带的处理与处置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和箱型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贯通的后浇施工缝(后浇带),后浇带宽不宜小于80era,在后浇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根据设计留置,并至少保留28d后再浇筑,将结构连成整体。抗渗混凝土保留42d。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5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的接缝处理同施工缝的处理。
(7)混凝土养护
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应在混凝土终凝前(8~12h内)开始自然养护。
混凝土采用覆盖浇水养护的时间:硅酸盐、普通硅酸盐矿渣类水泥养护不得少于7d;火山灰硅酸盐、粉煤灰硅酸盐类水泥不得少于14d;对掺用缓凝外加剂、矿物质掺合料或有抗渗性要求的不得少于14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8)混凝土浇筑的特殊问题——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核心问题:水泥水化热导致内外温差较大,处理措施:减少热量、散热、控制温差。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案,采用分层浇筑,应保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采取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面分层等三种方式。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保湿养护不少于14d。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温升值不大于50℃),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C;降温速率不大于2℃/d;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优先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并适当使用缓凝减水剂;必须进行二次抹面工作,减少表面收缩裂缝。
(9)混凝土冬期、雨期和高温期施工时,其配合比、入模温度、施工过程及养护的要求。
2.砌体结构(1)砌筑砂浆水泥砂浆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宜大于32.5级,混合砂浆采用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宜大于
42.5级;
石灰膏的熟化石灰时间不得少于7d;磨细石灰粉的熟化时间不得少于2d;配制水泥石灰砂浆时,不得采用脱水硬化的石灰膏。消石灰粉不得直接用于砌筑砂浆中。
砌筑砂浆配合比应通过有资质的试验室,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和试配确定,并同时满足稠度、分层度和抗压强度的要求。
当砌筑材料为粗糙多孔且吸水较大的块料或在干热条件下砌筑时,应选用较大稠度值的砂浆;反之,应选用较小稠度值的砂浆。
更多一级建造师信息请查看: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