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通用MIS软件中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许多企业开始引进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国内许多大型企业的大型或者特大型项目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但能够有效运行的并不多。比如,我国某大型建设项目投资近千万美元与国外某项目管理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系统的功能是先进的、完备的,但目前仅有约20%的单个功能获得使用,并没有在整体上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上述问题在我国许多企业和项目中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体制、组织行为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则源于MIS软件的盲目选型以及软件本身的集成度不高。具体到大多数项目管理软件而言,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软件系统集成度和推广应用深度不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体系尚未形成,信息共享不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公共基础数据编码的不一致,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数据质量难以有效控制,数据共享和关联程度不够。
● 业主与承包商的数据不连续、不集中,施工、监理、项目部数据独立,各部门的信息传送成本较高。
● 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仍需要持续落实。
● 工程数据库向生产移交的内容和方式难以落实。
● 推广应用力度不够;软件进一步改进的工作量超出当前信息技术力量所能承受的范围。
如此看来,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如不加以改造提升或重建,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管理需要。为此,需要通过正规的信息资源规划,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搞好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应用系统模块和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建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系统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用以指导、控制和协调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使其既能有效地为业主方的业务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又能有效地为施工方和监理方的信息交换服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意义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整个工程周期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进行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能积极稳步地推进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最终目的是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建成集成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从而形成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神经网络。
更多一级建造师信息请查看: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