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的财税增收压力下,一度得到治理的返点引税等做法,在一些地方又见抬头。记者近来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不惜成本,违规操作,财政空转,制造增收假象,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一位去年换届后由一个小县提拔到一个大县担任县委书记的官员告诉记者,调任的大县财政收入账面的数字有8亿多元,县级工业园区号称企业产值高达76亿多元。但是自己到任后对账发现,实际这个县财政收入不到5亿元,虚报率超过30%;园区企业销售收入实际不过19亿元,园区大片土地荒芜、企业厂房闲置。这位县委书记说,从表面上看,自己被提拔了,风风光光,但实际上接手的是“一手烂得不能再烂的牌”。
有地方号称财政增收大县,各类经济指标数字连年上扬,但是当地公务员和教师连正常的工资和津补贴都难以到位。中西部地区某县财政收入号称20多亿元,在当地名列前茅,但是审计部门一查账,发现虚报数字超过三分之一。前任领导提拔了,到任的新领导叫苦不迭。去年临近过年,这个县的主要领导不得不四处“活动”,“化缘”发放工资,勉强让教师和公务员拿钱过了年。
有地方号称建设“总部经济”,但事实上,引进的企业只是在当地兴建了一些用于接待、度假的“会所”。所谓的企业总部只是变更公司注册地,对地方谈不上实际的生产力,政府和企业一起玩的就是一个“数字”。
梳理发现,一些地方财税造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鼓动企业虚开发票,在企业纳税后,县乡财政再以“项目扶持”“纳税大户奖励”等方式将钱返还给企业;
以奖励方式对纳税大户变相“返点引税”,返点幅度甚至高达30%至50%;
出台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在企业纳税入账后,再将所纳税款的全部或者部分返还企业;
调动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融资平台资本金,应付当期财政考核任务,检查完后再转回去;
直接指挥园区企业虚报产值和税收利润等;
……
种种财税造假行为的出现,说到底是为了政绩考核。一些市县政府领导为了体现任内政绩,不顾实际,下达的税收指标任务年年递增;一些上级政府考核基层干部,片面看重收入增幅,不问资金来源出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结果必然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一位在基层挂职的县领导向记者坦言,有一次市里开会谈到财政增收的问题,有领导很严肃地说:“预定的财政增收任务是一定要完成的,如果完不成,请提前说,我们立即换人,自然有人能干。”在权力的高压下,这种做法必然层层传递,有的基层地方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被逼着变本加厉,违心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