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孟母三迁,择邻而处”,是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如今,要解决教育不公,仅靠孟母之“迁” 恐难实现,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2. 2011年3月14日召开的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十二五”期间,上海将以常住人口而 非户籍人口为基数,并考虑各学段生源波动特点,形成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机制。到“十二五”末 期,上海将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布局与人口分布结构相适应,基本满足常住人口适龄子女教育需求。
这意味着,上海的基础教育,将不再以满足本地户籍人口适龄子女需要为出发点,而是将保障所有 常住人口适龄子女的基础教育需求作为发展目标。这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求学问题的长效机 制,符合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有关资料显示,外来常住人口以及出生人口数,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基础教 育资源再以户籍人口为基数配置,必然出现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即便短期临时解决,也将由于没有长 效机制做保障,而可能存在资源短缺、保障不力的各种隐忧。
“十一五”期间,上海在保障非本地户籍人口适龄子女求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优先安排 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方式,至2010年秋季开学,共有47. 05万名农民工同住 子女在沪接受义务教育。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事先未将非户籍人口适龄子女的入学全面纳入规划,教 育部门在解决其升学问题时,难免处于被动与救急状态。
近年来,随着国家规定的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 实,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中的义务教育已基本不成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应保障机制,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积 极性,这一问题也不时反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求学时,不时吃闭门羹,或被要求交择校费、借读 费。要长远解决问题,一方面需加强省级教育经费统筹,探索经费跟学籍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则需地方政府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主动考虑将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纳入规划。上海的 这一做法,值得在其他地方推广。
当然,从教育公平角度看,仅仅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还远远不够。根据国家 《教育规划纲要》,还应进一步探索他们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当地升学问题。此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两会”期间表示,将以上海、北京两地为试点探索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来规划教育 发展,不应仅停留在学校资源配置上,还应深入到扩大教育公平的其他领域、其他层面。